在乡镇给孩子教编程的老师 | IGN 中国

办法总比困难多

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座靠近中缅边境的偏远小县城,如果从云南昆明长水机场出发,每天平均有三班直达沧源佤山机场的航班,飞行时间大约需要一小时,但因为时间不凑巧,采访当天,我们选择了先从昆明飞往临沧,再驾车四小时前往沧源。

从临沧前往沧源的路上,时不时会有牛群走在路上

在这四小时的路途上,除了强烈的紫外线、偶尔不讲道理地出现在路中央的牛群以及零星分布的村落,大多数时间眼前你看到的都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小路。

这是腾讯扣叮走进云南沧源的第三年。2019 年,这款青少年编程教育产品正式上线,随后开启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活动,也是在那一年,扣叮与时任沧源佤族自治县副县长杨金勇建立了联系,通过追梦营公益入校活动为师生提供免费课程,让编程教育在这个偏远的地区落地与普及。

但与大城市里的信息化程度不同,在沧源,要推广编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孩子本身落后一截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完善的设备条件以及大众对于编程认识的缺乏,要做成这件事,老师们需要使出浑身解数。

「我 40 岁的时候,才开始接触编程」

「除了英语,其他科目我基本都教过。」坐在学校的机房里,陈元春数了数自己曾经教过的科目,才发现这些年来,原来自己真的「能教的都教过了」。

陈元春现在是沧源勐(měng)董中心完小的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转到这所学校之前,她曾先后在 6 所不同的学校任教,以前没有特别固定的任教科目,基本上是学校缺什么老师,她就是什么老师。

陈元春说,这在沧源挺常见的,由于教师资源比较紧张,一些老师一个人就要教两个科目。许多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老师都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而在这种情况下,「边教边学」几乎是一种常态。

陈元春回忆,自己正式接触编程那一年整好 40 岁,「我今年 44 岁,工龄有 24 年了,之前是教语文的。」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计算机类的东西,所以 2018 年听说有培训的机会她就去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陈元春第一次接触到了编程,「杨金勇副县长来任职的时候,他给我们带来了机缘,把编程引了进来,当时学校就派我去学。」

陈元春知道自己起步比其他老师要晚,但她对此并没有太过在乎,「本来就是不会你才要去学,不是吗?我们学校里,很多比我年轻的老师就不愿意去接触,可能是怕,我就觉得要大胆一点去做这些事。」后来,为了更好地去看那些网课,陈元春给自己买了一台新的笔记本,方便自己在课后继续钻研。

现在,为了更好地跟上节奏也为了学习更多,只要有空,陈元春都会去听扣叮为老师们提供的线上课程,然后认真地做笔记,她也加入了答疑群,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在上面请教或者与其他老师讨论。在她的电脑收藏夹里,一大片都是关于编程的资料和网址,这些都是她平日里积累起来的素材,「做培训的时候,人家讲微课可能就只是去看课的内容,我不是,我会按暂停,然后把那些参考的网址都记住、收藏起来,继续去做更多的了解。」

但到底是年纪上去了,有时候,陈元春也有觉得有点无力,「培训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挺快,当时你觉得你学懂了,但之后不一定。」陈元春有点无奈地笑了笑说,「如果我是三十几岁就知道去学,那我可能很聪明很厉害,但是我现在已经四十几岁了啊。」

不过,每次想到讲台底下有那么多孩子想学,陈元春的这些想法又都抛到了脑后 —— 还有很多学生需要她,而现在的这个机会难能可贵。

在陈元春眼里,相比自己那一代人,现在的孩子特别幸运,追梦营活动让他们能够更早地接触编程知识,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去。陈元春记得自己上初中那会也喜欢计算机,「电视里时不时也播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讲座,尽管还听不太懂,也喜欢去看。」但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几乎没有。

二十多年前,陈元春刚出来教书那会儿,教学条件还比较艰苦。她曾经在一所更加偏远的学校里教过书,那会那个学校不要说电脑了,连电也是没有的,只有村公所才有电。但陈元春觉得,也是在那个年代、在更艰苦的地方成长起来的小孩好像也更认定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每天天还没亮,他们就点着蜡烛在课室读书、背书,很自觉的。」

现在,孩子们能够在这个年纪就接触到珍贵的学习机会,作为老师,她希望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教学里面,也一定要帮这些学生抓住这些机会,尽管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说有点吃力,但她相信,办法,总归要比困难多。

陈元春正在展示自己学生的获奖证书

「我想借 8 台电脑让孩子们可以更好比赛」

除了师资,在乡镇教编程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即便孩子们想学,老师也懂得怎么教,那教学设备跟不跟得上呢?耿志仙时不时就会为了这个问题头疼,特别是孩子们要比赛的时候。

距离陈元春学校不到 5 分钟的车程,就是勐董中学的校区,一些从完小毕业的孩子会来到这里上初中,耿志仙是这里的信息技术老师。一进校门,你就能看到整个学校的全貌:两栋三层高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一个宿舍区外加一个操场。

沧源自治县勐董中学操场

机房在教学楼三楼最右手边,这是耿志仙平时给学生们上电脑课的地方,从机房的窗口望出去,底下是一块农田,再远一点就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耿志仙说,学校距离口岸大约 10 公里,那些山的后面就是缅甸了。

耿志仙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教育,所以成为信息技术老师算是专业对口。采访那一天,耿志仙特意换上了佤族的民族服装,刚见面,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因为紧张,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坐在机房的电脑前,她的腰板挺得特别直,桌子上摆着一份提前准备好的稿子,时不时就会着急忙慌地瞄一下上面的内容,回答是手写的,有不少修改过的痕迹,「我这人也不会表达,怕说不好。」

关于在学校教编程这件事,耿志仙起初觉得压力挺大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动手能力也弱,肯定是很困难的。」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最让她担心的还有教学设备跟不上的问题。

在勐董中学的机房里,大约有五十台电脑,但耿志仙说这些电脑的配置都比较低,完成一些编程任务时会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卡顿,「比如说全部同学打开了电脑去做编程,就会变得很卡,有时候学生在下面的电脑设置好时间,在我的电脑上看就会匹配不上,因为太卡了,速度就会变得不一样。」

勐董中学的机房

今年,耿志仙带着学生们参加了腾讯追梦营活动和 NOC Coding 创意编程比赛,在复赛前夕,耿志仙特别担心设备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创作,「一开始我就很担心,一直在想要不要去和同事借一些好的电脑。」她原本预计进入复赛的同学有 8 个左右,心里也已经想好要从哪几个地方凑齐 8 台设备,「我有 1 台,办公室有 2 台,再向其他老师借 5 台。」

但后来她才发现进入复赛的同学有 14 个那么多,算来算去都借不了那么多,最后又只好让学生们回到机房用原来的电脑比赛,「还好,可能因为那天只开了 14 台,所以就只是一点点卡。」耿志仙回忆,那天,在所有同学都顺利完成了作品之后,自己也才终于松了口气。

后来,在这 14 位参加复赛的同学中,有一位同学成功进入了决赛,耿志仙特别开心,但很快她又担心了起来,因为进入决赛的同学家里离学校特别远,来回要四个小时,而且家里也没有电脑,「如果我不是要去外地培训,我肯定就把他接到我家里来辅导了。」耿志仙显得有点着急,「后来他说有一个亲戚在县城里面,家里有一台电脑,现在只好先让他过去了。」

勐董中学机房中的计算机

最近几年,耿志仙能感受到教学环境有在变好,不论是学校的重视还是扣叮这款产品提供的技术支持都为她解决了不少教学上的难题,而未来,耿志仙还希望乡镇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能够进一步提升。现在,每一次看到学生们的努力和成果,耿志仙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花更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和课件研习,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希望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他们,「孩子们比较感兴趣,懂得也比较多,我要给他们一碗水的话,自己真的要有一潭水才行。」

「一些同学来到机房就害怕,连鼠标都不敢捏起来」

陈元春和耿志仙前面提到的这些困难,李婕也或多或少地在经历着,不过对于这位更年轻一些的 90 后教师来说,最出乎她意料的是孩子们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也是最让她头疼的问题。

29 岁的李婕是云南临沧凤庆县人,今年是她来到沧源教书的第 8 个年头。李婕所在的学校是沧源勐来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整个校区只有她一位信息技术老师,有一段时间,她一个人就要负责三年级到八年级所有学生的电脑课。

刚教计算机那会儿,李婕感到意外,她发现一些孩子对电脑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他一来到机房他就害怕,连鼠标都不敢捏起来,让他点左键,他就去点右键。」

李婕还发现,许多从村小来的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可能还不懂怎么开机,因为从小没有怎么接触过电脑,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信息教育,来到电脑课上,会对计算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有的时候,李婕也会到县城里给学生上课,也是在这些经历中,她能更明显地察觉到,县里的学生和乡镇学校里的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在县城的孩子听一句话可能就理解了,但对李婕班上的孩子,可能需要花一二十分钟去讲,他们才有些理解。

后来李婕去学生家里家访,她发现这种信息化的差异更多是家庭环境导致的。在沧源,许多孩子小时候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电脑,一些学生家里最智能的就是一个手机,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能接触到的甚至只是爷爷奶奶用的那种老人机,「很多孩子,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能看到其中一个已经算是很幸福的了。」

在这种环境中,信息素养自然也就弱一些,因为见得少,自然也就懂得少,但李婕觉得,学校里的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编程知识的好奇同城里的孩子是一样的,那种喜欢也显而易见。某种程度上,这也得益于扣叮图形化的编程教学方式,相比枯燥的理论和代码知识,这种方式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上手。

她特别记得刚给同学们上编程课的情形,常常是上一个班的课还没有下课,下一个班的同学就已经到了,「他们的动作快得很,课室里的同学都还没有收拾完出去,他们就在门口等着要进来了。」

沧源勐来乡九年一贯制中心校,学生正在课间休息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计算机和编程,李婕会利用课余时间让感兴趣的同学来机房继续体验和学习,「很多同学中午吃完饭就来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这里做作品,我中午就在这里守着他们。」李婕告诉我,有时候同学们特别热情,教室里几乎都没有座位,全坐满了。

不过后来有一次,李婕发现有一个班上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中午来学编程,就跑去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告了状,导致有些不太了解编程老师也不让学生们来了,来学编程的学生从几十个变成只剩下了几个人,这让李婕特别生气。

今年开学的时候,李婕就在班上和同学们敞开了心去说,「我又不是带同学们去干坏事,你们不应该去告状。而且我们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你想做你也可以来,老师又没说不让你来是不是?」这样说完之后,李婕觉得这学期的情况才好转了一些。

李婕觉得,乡镇学校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提上来,需要其他科目老师的重视和支持,「但我其实也理解他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升学的压力,怎么更好地去做平衡,我有时候也会答不上来。」

李婕老师正在整理学生们的获奖证书

让人惊喜的改变

不过,那些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总会随着时间自己浮出水面。

在编程教育走进沧源的这些年里,孩子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一点,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陈元春、耿志仙和李婕也更能切身体会地感受得到,这是支撑她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今年是扣叮举办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活动的第四年,每一年的比赛,陈元春、耿志仙和李婕都会陪着学生一块,全力以赴地认真准备,今年也不例外。她们知道,这些活动是让孩子们「走出去看世界」的一次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学习编程这件事本身,能让孩子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说不定人生的轨迹也会就此改变。

勐董中心完小的广场上,放学后的孩子正在自由活动

在这些故事中,陈元春总会提起一位名叫陆志豪的同学。在接触编程之前,可能受家庭影响,陆志豪的性格比较孤僻,也很少和班上的同学来往,后来因为编程特别厉害,获奖次数多了,慢慢就获得了不少同学的关注,大家都觉得他厉害,他自己也变得自信了起来。

2019 年的时候,陈元春带着十名同学到深圳参加扣叮举办的追梦营活动,陆志豪也去了,让她特别意外的是,在那一次活动现场,陆志豪甚至主动交起了朋友,「那一次出去他和我说自己交了好朋友,还跟其他地方的小朋友互留了联系方式。」

从小学毕业之后,陆志豪现在到了耿志仙所在的中学,她对这位学生的印象也特别深,「他的基础特别好,几分钟就可以做出一个像样的小游戏来,很牛的。」耿志仙还发现,编程思维可能也对陆志豪的其他科目起了帮助,「我问了一下,他现在每次数学月考都是年级第一名,学编程之前,好像成绩也没那么突出。」

陆志豪正在参加今年的追梦营活动,图为受访者提供

说起学生的故事,耿志仙还提到另一位特别叛逆的赵同学,平日里,这个孩子不论在哪一个科目的课堂上都特别调皮,上课被老师请出走廊罚站是常有的事,但他唯独对编程感兴趣也特别认真,在今年 NOC Coding 的复赛中,赵同学还拿了二等奖。

因为喜欢请教编程和电脑相关的问题,他常常会去找耿老师聊天,也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他说自己以后就想当计算机方面的工程师,软件研究方面也行,反正我想学这方面的东西。」

耿志仙后来问他,知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当工程师,「他说他知道,首先的话肯定是要成绩好,但是老师我就是学了一天我又学不进去了,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听到这个回答,她觉得又好笑又好气,但转头一想,起码他愿意跟老师掏心窝,耿志仙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李婕也觉得孩子们在学编程的过程中,和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更让她觉得开心的是,这些孩子因为编程,发掘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李婕最常提起自己课上的两位男同学,齐均宇和施俊杰,「我从三年级的时候就带他们参加比赛,追梦营活动每一年他们都参加了,也参加云南省的比赛,他们俩每年都获奖。」李婕说他们的故事时,你能感受到她的欣慰,「像齐均宇,一开始学的时候就是觉得好玩就跟着我学,但到了现在,我跟他说你给我做一个什么,我要实现什么,他都能把那些功能做出来。」

课后的自主练习时间,齐均宇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另一位同学施俊杰,他的妈妈有一段时间常找李婕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准她扔掉家里边的废纸板和饮料瓶,后来才发现是他要攒起来把纸板裁成各种样子,带到编程创客上组装成工具,让大家都出乎意料,「编程能不能改变这些小孩的人生我不知道,但我觉得通过编程,他们的思维正在慢慢展开,不仅有助于其他学科学习,动手能力也变得更强了。」

这些改变都是在编程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的,比如一些原本不太自信的孩子就在学编程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他们因为出挑的编程作品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而这些认可是他们以往一直特别渴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在班里,李婕发现给孩子发奖状的时候,同学们会在下边发出羡慕的声音,「那些台下的学生就会『哇~~哇~~』那样,但如果你发三好学生、考试第一名什么的奖状,好像也不会听见这种声音。」

耿志仙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之前一次活动结束后,扣叮给获奖的同学寄来了一些文具作为奖品,她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奖品喜欢得不得了,「我看到好多同学都带着那些文具盒去考试,放在桌子上,然后还在上面贴上自己的名字,就好像是一种炫耀。」

孩子们在改变的同时,一些家长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在了解到编程学习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后,家长们也愿意给孩子们更多的肯定和支持。在一次家长会上,陈元春把一个孩子的作品在大家面前做了展示,「回去之后,那个孩子的爸爸就特别自豪,有了这种成就感之后还给他儿子买了一台电脑。」陈元春还感觉到,这几年,学校对这件事情也越来越重视了。「前段时间,校长还来问我,说看一下今年要买些什么,『单子给我,我报上去』。」

学生正在进行课后练习,图由受访者提供

现在,扣叮编程教育已经覆盖了沧源大部分的中小学,一有机会,老师们都会鼓励孩子们出去参加比赛。今年,在 NOC Coding 比赛中,沧源地区一共有 43 位同学进入了复赛,6 位同学在层层选拔中挺进了最终的全国决赛并收获了不错的成绩:2 个一等奖,3 二等奖,1 个三等奖,这些奖状,不仅意味着老师们这一年来的教学成果、学生们的成长,更重要的,也意味着这些孩子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看着这些奖状,陈元春也常常感到欣慰,因为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多走出去,哪怕不能到外省去,能够到沧源周边的地方、市里面去也行。

陈元春相信,对于孩子来说,眼界开阔了,看到的东西、在乎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对于未来,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轮廓,「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多接触新事物,走出去,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梦想,然后,继续为之努力。」

七月中旬,结束期末考试后孩子们迎来了久违的暑假,不过老师们的工作还没结束,采访结束后几天,大家又收拾好行李准备到外地接受培训,回到沧源后,如果有空闲,还要把之前落下的线上课程再好好看完。

尽管时间已经有点不够用了,但聊起新学期的编程课堂,三位老师都还有许多想法想去实现,有人在思考要不要从更低年级的同学开始教起,有人想要采取更精细化的教学模式,也有人在思考怎么才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性。

在经历了最初的忐忑与担忧之后,现在,这些老师心里装的更多的是期待,他们期待着下一沓孩子们的奖状、下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与此同时,也和孩子们一同迫切地期待着下一趟一起出发的比赛旅途。

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活动现场

注:文中涉及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文章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