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上海观影感想:安心迎接这场盛宴 | IGN 中国

能让人想起好莱坞黄金岁月的优秀电影

在受邀参加 8 月 24 日的《奥本海默》上海特别观影活动之前,我已经去香港看了这部电影两次 —— 早场看完之后意犹未尽,赶紧又买了下午的场次,为此不得不推迟返回深圳的行程,另买了新的高铁票。此外,早上那场是精挑细选、提前预定的座位,下午那场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不过这并不重要 —— 《奥本海默》绝对值得我为之付出这一点点的狼狈。

特别观影活动入口

先说你们最关心的

人们之前担心《奥本海默》无法在大陆上映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弗洛伦丝·皮尤饰演的奥本海默情人琼·塔特洛克在剧中与男主角主要有两场比较大胆的激情戏,在外海版本里皮尤贡献了正面全裸的造型。

虽然两场戏的时长以及重要程度放在这部长达 3 个小时并且节奏紧凑、故事跌宕起伏的传记片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导演把奥本海默本人亲自说过的一句重要台词放在了这两场戏其中之一里面,很难粗暴地一砍了之,这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个版本角色情绪表达完整性的担忧。

坏消息是的确砍了一部分激情画面,但好消息是只砍了一点点时长,两场戏最核心的眼神交流、对白等内容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除非你提前看过海外版本,否则真的很难察觉到这两场戏在节奏变化上的不自然之处。

 

第一段里面主要采用「局部剪裁放大」的手法规避皮尤的重点部位,可以感觉到其中少数几个镜头在清晰度和构图上的变化;第二段则给皮尤穿上了一件足以乱真的黑色裙子,遮住重点部位。

平心而论,这毫无疑问是我在大银幕上见过最真的一条假裙子,有褶皱、有花纹,甚至连空杯的效果都活灵活现,并且还呈现了一定的服饰设计感。如果不是提前看过了海外版本,我根本不会往假裙子的方向想。

第二个敏感内容跟奥本海默的政治遭遇有关。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很快就从协作转变为对立,最终进入全面冷战阶段,而在美国本土则由共和党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煽动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反共运动,包括著名演员查理·卓别林、知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等人均遭到调查,当局指控他们向苏联透露机密情报,或者干脆说这些人是苏联的间谍。

电影《奥本海默》的主线故事其实正是一场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组织这场活动的人绞尽脑汁否定他的成就、否定他对美国的忠诚,试图令其名誉扫地,千方百计想要找到他支持共产主义、为苏联做事的证据,挖了无数的坑等着他跳进去,想让奥本海默亲口承认自己是个共党分子 —— 这在当时的美国是足以断送一个人前途的严重指控。

因此跟皮尤的胸部相比,这部分内容显然才是《奥本海默》之于大陆市场最敏感的环节 —— 全国人民都要在大银幕上眼睁睁看着当时的美国人如何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为洪水猛兽,如何严防死守、又如何竭尽一切所能试图将这种思想彻底扼杀。

但不凑巧的地方又在于,奥本海默本人的经历之所以充满戏剧性,之所以值得后人敬佩,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基于意识形态的莫名指控成就了他,将其纯粹的科学追求者、正义践行者的心胸反衬得愈发光辉。更何况这些内容贯穿影片始终,根本没有办法像平时剪片子一样把它们给咔嚓掉。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里针对这些敏感内容没有任何删减,否则不仅会导致情节不连贯,主要角色的几个情绪爆发点也跟这部分描述息息相关,所以客观上讲也确实没法删。妥协的具体方式体现译名上:所有跟「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等概念相关的单词全都被翻译成了「美共」。

很显然,在大多数上下文里这种指代并不十分准确,有几个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但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我个人对这种程度的「改造」表示可以接受。

让人流连忘返的好莱坞影片曾经是什么样的?

《奥本海默》已经在海外上映了一个多月我们 IGN 美国的同事为其打出了 10 分满分,溢美之词就不多说了,我想跳出影片本身的情节、技法、演员表现来谈它为什么让我流连忘返。

精致、巧妙、人性光彩、恢弘等等曾经是好莱坞大制作的代名词,至少整整一代人通过那些经典影片感受勇敢、机智、奉献、牺牲等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与最真切的感情。但后来渐渐的,IP 代替了角色,特效替换了布景,甚至连故事情节都变得可有可无,只要举着「爆米花」的旗帜,仿佛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偶尔蹦出几个看似深刻的主题,却始终无法摆脱头顶上不断盘旋的名叫「政治正确」的幽灵,让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变得面目全非、遮遮掩掩。

观影结束后本片编剧兼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现场接受了简短的采访

《奥本海默》首先有一个好剧本,长达 3 个小时的多时间线、多场景交替的人物传记故事,听上去就跟大众趣味毫不沾边,但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和极其紧凑的内容,让人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前提是你开场前去上了趟厕所),这是很多优秀电影共同的特质。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个十分立体而又充满真实情感的人物,而非雕塑、剪影、片段。奥本海默不凡的才华让他的性格显得锋芒毕露,但在处理男女关系时却又优柔寡断得像个少年,而之所以遭人陷害最终走向那场听证会,也跟他习以为常、不留情面的自负有很大关系。

不仅是主角,很多配角也在剧本的指引下贡献了罕见的表演投入度,共同营造出片中独特的可信气氛,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也好、这些角色的经历也好,没有一处矫揉造作,刻意迎合,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真实,而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大片里获得如此令人难以自拔的沉浸感了。

 

最后,我很清楚这部影片并不会像诺兰的其他作品那样轻易俘获海量的受众,复杂的线索和意外的转折加上令人目不暇接的陌生外国人名,即使抛开在国内鲜为人知的故事背景知识不谈,只针对影片本身而言,这也是一部线索过于孤高的电影,就像奥本海默本人一样,远远看去是那么不可接近。

但只要沉下心来 —— 能提前做些功课当然更好 —— 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影片的故事氛围之中,紧跟着剧本想要呈现的情感不断深入,终究能够感受诺兰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东西。

就我个人的体感而言,在《奥本海默》里更多看到的是如核爆光芒一般能够恒久点亮星空的东西:正义、无畏、怜悯以及自省,一如多年前的好莱坞大作反复呈现的那样。

本文由 IGN 中国原创撰写,原作者 Kamui Y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