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英雄归来》:夹在大人世界里的高中生

汤姆·赫兰德版小蜘蛛首秀

作为 5 年内的第二次重启,索尼的《蜘蛛侠:英雄归来》与漫威联手,不仅打造出了一个纽约市的英雄,更是一个贴近漫画角色、众多超级英雄中一员的小蜘蛛。这部电影让索尼、漫威以及导演乔·沃茨有机会打造出一个更年轻的《蜘蛛侠》传奇(汤姆·赫兰德在《美国队长 3:内战》首次亮相时只有 19 岁,而托比·马奎尔和安德鲁·加菲在首次出场时分别为 26 和 28 岁)。

 

最终的电影里也出现了许多仿佛来自迪士尼高中电影的演员,比山姆·雷米的三部曲剧情要更显天真烂漫,也比马克·韦布的《超凡蜘蛛侠》系列基调要轻快得多。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立足于现状,剧情整体有一层随遇而安的轻浮感,而每当剧情变得严肃时这种感觉都会减弱一些。然而,这种快慢分明的节奏最终导致角色形象不够完善,剧情也让人感觉停滞不前。

一起回顾彼得·帕克的电影历程,本文中我们将回顾这位角色首次加入 MCU。这部电影表面上看似有着恰当的节奏,但实则并没有触及更深度的剧情。

何人何处

伴随着经典摇滚乐曲和调皮的配乐,《英雄归来》以轻快的节奏走进大家的视野。赫兰德饰演的彼得·帕克一边上着学,一边还要期盼着托尼·史塔克(小罗伯特·唐尼饰)打来的复仇者电话。这个世界比彼得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他总是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身穿制服的彼得没有了之前两个版本的那种毒舌属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身边事物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蜘蛛侠。而这些复杂的感情都从他面具上两只又大又灵活的眼睛中展现了出来。

 

他是一个满嘴牢骚但还没有英雄特质的配角,在不同场景之间飞荡,凑出了一些有趣但各自独立的小短片;比如他在城区中的那段追逐戏。这些短片合在一起,带来了不错的观影体验,并且还为当时重心仍在外太空世界末日上的 MCU 开拓了一点空间。然而,虽然赫兰德版蜘蛛侠是本片最完美的中心点 —— 出色的表演和大眼让人无法抗拒 —— 然而电影中其他表演同样出色的角色却少有亮点。

他的每个高中同学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设,有书呆气息浓厚的奈德(雅各·巴塔伦饰),也有外向自信的丽兹(劳拉·海瑞尔饰),还有不合群的米歇尔(赞达亚饰)和校园恶霸「闪电」(托尼·雷沃罗利饰)。但是本片的众多配角却似乎只与彼得接触,或是他们在电影镜头之外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彼得回到学校辩论队,进行了一段精彩的对戏。但类似的团队场景中,许多角色就是站在原地等着该说台词的时候表演。他们轮流等着自己的提示进入镜头表演、说话,而不是自然地进行各自的活动。然而,这个问题不仅只在学校中存在,甚至贯穿了整部电影。

 

镜头中经常出现广阔的空间和皇后区的建筑,跟随彼得下到地铁平台上。但镜头中很少出现真实的人群。原版《蜘蛛侠》和《蜘蛛侠 2》中有着大量细节到位的群众演员,从他们与彼得的互动中就能看出各自每天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担忧,他们对蜘蛛侠的看法和观念也能体现出他们的忧虑。而这让纽约市显得更加鲜活。

《英雄归来》中的纽约与影片的基调一致,冲突更少、更亲民,就像是为彼得·帕克铺好的红毯。以当地的工人为例,德尔玛先生(赫米基·马德拉饰)就与彼得展开了一段打趣的对话,但和彼得的同学们不同,他是躺在场景中的。镜头提前切到了他这里,等着彼得走进布景,仿佛只有彼得的到来才赋予了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德尔玛和他空空如也的商店,仿佛只为彼得而存在(片中甚至有路人见到彼得进店之后决定不跟进来)。

 

这种非常有目的性的互动或许对反派秃鹫(迈克尔·基顿饰)的塑造比较有用,他的镜头主要都是为剧情服务,他的手下屈服于他的意志 —— 主要还是怕连灰都不剩 —— 但影片的主角却是彼得,而他对身边人们来说微不足道。虽然在许多配角身上运用这个叙事手法并没有过多地影响电影,但这个风格延续到了许多艺术和场景风格之中,导致这个有关阶级、有关反派对彼得亿万富翁导师不满的故事,变得没有了灵魂。

无阶级冲突

本片三个序章中有两个都是在介绍秃鹫和他与托尼·史塔克之间的过节。而第三个序章则是在回顾蜘蛛侠在《美国队长 3:内战》中的角色,从而铺垫了史塔克的登场。彼得虽然是本片的主角,但他却夹在两位角色之间,而秃鹫在和蜘蛛侠决战时还特地挑明了这个尴尬的关系。他这样告诉彼得:「上面那些人,那些有权有势的家伙,他们能够为所欲为。而像我们这种人......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然而,虽然《英雄归来》想诉说一种阶级的不平等,但在本片中你很少能够了解到蜘蛛侠本人的处境。而这一点很奇怪,因为多年以来蜘蛛侠的故事背景都是中产阶级家庭。他在《内战》中登场时,出现在一个没什么特色、家具完备的现代公寓中,而《英雄归来》中这个空间登场的频率更低了,并没有直观地展现出他的个人生活。这个公寓比秃鹫家和史塔克大厦要小,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信息了,这个布景并没有展现出蜘蛛侠的个性。

 

和许多其他角色一样,梅姨(玛丽莎·托梅饰)同样没有在与彼得的交互之外派生更多信息。有关她的介绍少到,我们甚至不知道她平时都做什么工作。而之前的两版梅姨(罗斯玛丽·哈里斯饰和莎莉·菲尔德饰)对于观众了解彼得的心理活动和经济情况,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英雄归来》中的梅姨却只像是一个背景贴图,从让观众们了解彼得这个角色来说,她甚至没有彼得的床作用大。我们对电影中梅姨角色形象的了解,只有她不会做饭、不假思索地就带彼得出门吃饭,而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让两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金钱观。而在彼得的亿万富翁老板面前,他们原本有机会探讨这个问题,结果这个讨论却迟迟没有到来。

即便在影片第三幕不太光彩的剧情中,蜘蛛侠要保护一位亿万富翁的财产(电影中有足够多的剧情来解释为什么这样的安排有问题)。这里没有介绍彼得的家境着实是剧情上的一个败笔,让他与史塔克而不是秃鹫站队显得太过轻松了。无论他与哪一方结盟,他都没有被反派的理念所挑战。他从未对自己的选择和动机发出过质疑,因此无论电影的主题是什么,都缺少一个鲜明的观点,他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都感觉像是提前安排好的。

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漫威的彼得·帕克可靠亲民;而另一方面,却又和电影中有关彼得的心愿和他最终放弃之物的剧情不太合拍。这个故事明显是有关选择与牺牲,但最终却没有出现什么有意义的决定。

能力、责任和选择

 

就和《超凡蜘蛛侠》里一样,彼得加入《内战》时说了一番话比较多、不那么优雅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演讲:「当你能做我能办到的事情,但你没做时,发生了坏事,那么这些坏事就是因为你而发生,」他这样告诉史塔克。不过由于这是他亲口说的话,所以也坚定地树立了彼得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归来》的开场,彼得想成为一名复仇者。到影片结尾,他放弃了这个念头,选择在皇后区做一名英雄。然而这个剧情安排并没有代表彼得以责任之名放弃了任何东西,因为影片中两种英雄信条其实并不冲突。而彼得的选择也一直是沿着一条线性的道路发展,没有任何重大转折,而实际上电影中有着许多后果严重的剧情(包括他偷来的外星科技差点害死好友,以及斯坦顿岛渡轮事件差点变成一场灾难)。

每次彼得去追捕 Vulture 或者他的手下,都会因为搞砸而被史塔克训斥,甚至还剥夺了他的能力 —— 也就是高科技战服 —— 但为了拿回战服,彼得却做出了导致他惹上麻烦的相同决定,再次没有经过允许就去追踪秃鹫。这个决定从道德上来说是正确的,因为他最终挽救了局面。但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并不纠结,因为电影为彼得铺就的两条道路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冲突。他就是换着地方充当蜘蛛侠,彼得与蜘蛛侠之间的转换并不由他来决定,而是由托尼·史塔克说了算。

 

作为对比,雷米的第一部《蜘蛛侠》结尾也有着类似的牺牲剧情。彼得放弃了一直憧憬的与玛丽·简在一起的生活,转而选择了成为蜘蛛侠的责任。但这两个选择都代表着他互相冲突的渴望,无法达成一致,而这就是两者戏剧性的地方。他们让彼得从情感上很难抉择,甚至初版电影中的蜘蛛侠战服正是从这种冲突中诞生的产物(红蓝相间的颜色就是由玛丽·简的红发和蓝眼所启发)。

虽然《英雄归来》准确无误地将蜘蛛侠战服应用在了自己的故事中 —— 但这次他的战服是由史塔克制作的,而他一直在争取史塔克的认可 —— 彼得的错误或者闯下的麻烦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或是影响他渴望成为英雄的动力。他的错误只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最终决定婉拒史塔克的邀请,这个决定反而与先前的一系列剧情相冲突。而且无论如何他的高科技战服都会回归,让这个决定更显得没有意义(他随后在《无限战争》中出场就会身穿有着更多升级的战服,还有一个史塔克授予他的「复仇者」身份)。

 

《蜘蛛侠:英雄归来》中的各种选择本该是彼得故事的核心,最终却化作泡影。在一个英雄们经常杀死反派的宇宙中,他在电影最后拯救了自己的反派(还不愿意开启战服的「秒杀」模式),这个剧情安排还算新鲜,但这与他在影片一开始所做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拯救秃鹫的行为虽然高尚,但救他和阻止他干坏事归根结底其实是同一件事 —— 他必须在秃鹫飞行服爆炸前阻止他拿着史塔克的武器飞走 —— 所以其实他根本就不用选。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Siddhant Adlakha,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