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 《蜘蛛侠:英雄远征》:在跌撞中领悟力量与责任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蜘蛛侠:英雄远征》是一部直指力量与责任间两难取舍的影片,自近 60 年前该超级英雄首次在漫画中登场以来,这一主题也始终延续至今。这部 2019 年推出的续作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审视漫威影业旗下的彼得·帕克在哪些方面符合或偏离了这位角色所承载的意义。

除了延续彼得的故事外,作为《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之后的第一部漫威作品,本片还承担着延续 MCU 的任务。在《终局之战》中,我们看到世界在「烁灭」中被重置,并目睹了对彼得而言亦师亦父的角色托尼·史塔克的死亡。

 

虽然整个世界的悲剧基本得以回避、「烁灭」也逐渐被大家当作一个调侃的话题,但史塔克的死却始终笼罩着彼得,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一影响延续了蜘蛛侠真人系列自 2012 重启以来的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传统 —— 乔恩·沃茨的第二部作品在「悲痛」这个核心主题的处理上显得既尴尬又不够坚定。

在彼得·帕克的多元宇宙炸裂之前,我们想要最后回顾一下该角色在电影中的种种表现,并逐一检视《蜘蛛侠:英雄远征》里的亮点、小缺陷以及失败之处。

彼得•帕克:责任太重

在影片中期的一个场景里,彼得向他那位(虚假的)盟友神秘客 / 昆汀·贝克坦白,他觉得自己承受了「太多责任」。在这一刻,这位少年英雄指的是史塔克留给他的可以操控无人机群的 AI 眼镜「伊迪丝」,同时也指明了彼得这个角色在续作中的定位:一个轻易出让力量的人。

 

然而,问题就在于,他的这部分情节发展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与本片前作《蜘蛛侠:英雄归来》一样,彼得的核心困境是两个互相重叠的相同选择。

在微观意义上,他的行动往往是线性的。威尼斯、布拉格和伦敦的场景为他设置的是单一障碍,尽管不同场景都有许多同时发生的事件,但在这些事件中拯救特定人物(比如他的朋友和同学)通常可以十分便利地顺带阻止其他某处危险和破坏。

影片很少让他陷入选择的痛苦之中,不像托比·马奎尔在之前的电影中扮演的彼得那样,被绿魔逼得需要在抓住玛丽和拯救一车孩子之间做出选择。相反,赫兰德的彼得所面对的,是救下坐在着火摩天轮上的内德和贝蒂,对比痛苦的选择这简直就是附带的一点小小笑料,因为按原计划他们不应该出现在那里,彼得就可以完全按照任务行事。

 

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排除了行动中潜在的戏剧性,而且从全局来看,这个方式也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彼得已经陷入了对托尼·史塔克传给他的巨大力量的思想斗争中。在意外使用了史塔克的无人机并差点杀死他的同学后,他在影片还未过半时就做出了看似正确的决定 —— 放弃这种力量。

早期剧情(他把伊迪丝交给了贝克)以及剧情结尾(他决定摧毁无人机)从人物性格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造成前者的部分原因是自信心的丧失(他在结尾时又找了回来),但就像他在《英雄归来》中所做的选择一样,这二者并无任何差别。

相较于这个角色的经典准则,即彼得不想要无人机军团的致命力量,所以他做出了他认为更负责任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其实最终都导向了相同的结果。

 

如果区分来看,这个决定反映了他的道德观,但如果放在影片的大框架里看,就又显得不那么合适了。因为从影片一开始,他的故事就是关于他不愿意接受这个非常「钢铁侠式」的负担,而且这两个决定对彼得本人也都有着同样戏剧效果。

唯一真正将二者区分开来的,是彼得在第一个例子中因为做出了道德上的正确选择而被操纵和惩罚,但当他再次做出选择时却没有经历相同的遭遇,这就导致了影片在一个多小时的剧情中,他的心路历程几乎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考虑到影片处理托尼对彼得残存影响的方式(或者说毫无处理),这两个「放弃权力」的例子间的表面差异就来源于对此力量的认知不完全。

 

托尼·斯塔克力量太强

在影片高潮(即彼得做出选择)之前,有一个短暂的时刻,是贝克的幻象试图把伊迪丝交给他、分散他的注意力。但这个场景的匆忙节奏使其无法传递任何情感结论,无论是彼得被贝克的力量所诱惑,还是他自己拒绝了这份力量。

影片很快就把焦点转移到了彼得阻止真贝克向自己开枪这件事上,从而避免了彼得对史塔克留下的力量产生质疑,并思考这份力量是否对任何人来说都强大到难以承受。

在 MCU 里,很少有永恒的死亡 ——《英雄远征》里的每个角色几乎都经历过死而复生,尽管并没有人对这一设定发表任何评论,但有一个 MCU 都忍不住要神化的角色似乎是要永久地离开了。

史塔克在整部电影中犯了很多错误,但就算他的决定差点直接导致灾难的发生(将杀手无人机和类似九头蛇一样的间谍技术交给一个青少年),影片却完全绕开了这些问题,使彼得面前这条成为「下一位钢铁侠」的崇高道路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也不那么吸引人。

 

在一幕出色的戏剧反讽中,彼得第一次被赋予了「下一位钢铁侠」的称号,同时他也被媒体疯狂追问,导致了他恐慌症的发作(和史塔克在《钢铁侠 3》中被围堵时一样)。然而,钢铁侠的继任者只会被情景化为一个闪耀的黄金标准,而这个标准也是彼得恐惧和焦虑的来源。

哈皮·霍根大致提到过史塔克的缺陷,但影片未能将这些重要的线索连接起来。这些线索本会使得史塔克的遗产成为一个核心焦点,并有可能在他的复杂想法变现为危险的物理形式后,在彼得努力向他看齐的过程中为他提供一段更复杂、也更具有情感挑战的旅程。

这些线索也代表着彼得和贝克对史塔克的负面情绪,可相当诡异的是,这些情绪并未产生任何交集。

 

影片还特意将史塔克和贝克创造的复仇身份进行了对比。当彼得在布拉格以为神秘客受了重伤并冲向他时,彼得称呼他为「贝克先生」,这与《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中他最后一次见到活着的「史塔克先生」时的场景相互呼应,使贝克的背叛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虽然彼得最终意识到了贝克是个骗子,但他却从未了解到贝克的真正动机,贝克对史塔克的个人怨恨只有观众知道。尽管两个角色都长期笼罩在史塔克的阴影之下,但这对彼得的故事并没有影响。彼得被一个和史塔克有即视感的导师所背叛,就如贝克觉得自己被史塔克背叛那样,我们的英雄对史塔克本人不抱有任何怀疑。

由于《英雄远征》从来没有明示这些想法,彼得也就无法面对有关史塔克的复杂真相,从而无法与他悲痛中最棘手的那部分进行斗争。本片不仅对史塔克的死亡处理十分尴尬,而且还与角色一直提到的真相、谎言及不信任的概念相脱节。尤其是贝克,他在整部电影中多次提到这个世界与真相的联系,尽管这是一个我们几乎看不到、也体验不到的世界。

 

一个依赖文字塑造的世界

彼得和贝克之间的畸形关系存在于一个同样脆弱的世界之中,其中包括主要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影片环境和辅助角色。

一方面,彼得和他的同学们前往的主要城市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当地特色,也没有足够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只有为数不多的临时演员零零散散地出现在背景中。因此,这些人给人感觉既缺乏身份感,也缺乏对蜘蛛侠和当下事件的看法(与山姆·雷米电影中的大多数纽约百姓相比,甚至与本电影里那段宁静荷兰小镇的短暂旅程相比,都显得反差强烈)。

 

另一方面,作为彼得双重身份的焦点,同名为 MJ 的恋人米歇尔这样的关键角色也并未提供多少视角。MJ 对于被蒙在鼓里有什么感受吗?她在乎吗?尽管影片一直围绕着「真相」和「操纵」展开,但梅姨在《英雄归来》中发现了彼得的秘密也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和后果,更别提她几乎没怎么出场了。

尽管每位演员都为角色带来了生动的活力,但他们的努力却被一部严重依赖文字而非靠画面叙事的电影浪费了。吉伦哈尔在饰演暴躁的贝克时大放厥词,他狂妄自大的咆哮体现出了在经历过「终局之战」的世界里,人们是如何轻易地被操纵、被告知应如何思考。然而,他所描述的世界只出现在简短单调的新闻片段中,而不是真实的反应或互动。

 

彼得对 MJ 的目不转睛和爱慕主要体现在他与内德的讨论中,所以赞达亚几乎没多少机会在影片中展示这位角色。相反,她和赫兰德这两位演技在线的演员都被迫呈现出了枯燥无味的互动。他们的表演仅限于念一些不完整的对话和多余的台词,毫无火花可言。如果不是角色自己提到了互相爱慕的情愫,观众看着只会感觉是两个社恐的陌生人在交流,不论是肢体接触还是对话都很生硬。

导演乔恩·沃茨偶尔也能为他们的场景短暂地注入一丝张力(比如当 MJ 偷看彼得换衣服时,镜头在她周围慢慢摆动),但人物的一些互动被简化为站桩探讨美丽的欧洲风景,且不说镜头很少捕捉这些美景,青少年的关注点通常也不是这些吧?

 

无论场景是在影棚合成的,还是实际去欧洲取景拍摄的,演员们的表演很难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是走在真实的街道上、感受着真实的当地人文历史。空气中没有丝毫浪漫气息,尽管这正是彼得渴望的正常生活,也是他力量与责任拉锯战的主要驱动因素(唯一比较有火花的镜头是内德和贝蒂在飞机上的场景,尽管这对情侣之间的感情只是一个笑料)。

彼得与几乎所有主题、人物和环境都有一些脱节,导致剧情十分片面,就像是在走过场,鲜少有情感上的联系。即便是在一个涉及妄想症和操纵的故事中,他的「蜘蛛感应」也只表现在动动嘴皮子而已。这个能力他只用了一次,而且与之前的电影不同(《复仇者联盟 3:无限战争》中,彼得手臂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除了对自己的真实性(以及哪些人可信)产生了怀疑以外,这个能力并没有得到重点刻画,也没有任何物理表现。

 

马奎尔版彼得表现出的是一种慢动作的超意识,加菲尔德版彼得被赋予了刺眼的闪光刺激,动画片《蜘蛛侠:平行宇宙》中的蜘蛛侠们则经历了视觉色调的变化,但赫兰德的「彼得一激灵」却没有实际体现,仅仅是在言谈中提到过,然后以一种观众无法感知的方式感应到一群隐形无人机。

《蜘蛛侠:英雄远征》不仅主题略欠火候,而且过度依赖对话而非画面表现,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彼得这个人、他的经历以及他的人际关系,也很难产生共情。可以说,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这是一个有关蜘蛛侠故事,但无论是对蜘蛛侠本人而言,还是对观众来说,这个世界都不够鲜活,所以彼得围绕力量与责任的一言一行也很难让人感受到多少分量。或许漫威之后的蜘蛛侠电影可以从之前的作品中汲取一些经验。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Siddhant Adlakha,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