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翻拍的诅咒 —— 票房毒药还是票房灵药?

不少翻拍作品其实表现甚佳

每当一个人气游戏 IP 宣布将推出电视剧或电影版翻拍时,总会有人把游戏改编作品的「污名累累」拿出来说事。的确,一些前车之鉴已经让游改影不被叫好——从《死亡之屋》到《喋血街头》再到《街头霸王:春丽传》——影评家们似乎总在用更加苛刻的标准来对它们打分。

1993 年面市,大胆采用真人实景拍摄的《超级马力欧兄弟》是这类作品的鼻祖,赢得了一批情有独钟的拥趸的同时,也招致了无数尖酸讽刺,荼毒着此后每部游戏改编作品的讨论。从鲍勃·霍斯金斯(Bob Hoskins)和约翰·雷吉扎莫(John Leguizamo)扮演的马力欧与路易吉大战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的酷霸王以来,已经诞生了 50 多部游改作品,但各种文章头条却仍在发问,到如今的 2023 年,《最后生还者》能否「打破游戏改编的诅咒」,或最终「洗刷污名」?尽管事实上这个诅咒早已破除,其污名也在冰逝雪融。

很难理解游改作品还有哪些可诟病之处,无论是票房成绩,影评主调,又或是观众口碑?「所有游戏改编电影都很烂」的逻辑至少在十年前就已经过时了,恐怕只有那些压根不看游改作品,或者患有健忘症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言论。

 

如果要谈游改电影的票房回报,那么当保罗·安德森(Paul W.S. Anderson)执导的《生化危机》系列因丰厚的票房销量而连拍 6 部时,批评又怎能站得住脚呢?差点忘了,还要再加上 2021 年上映,由约翰内斯·罗伯茨(Johannes Roberts)导演的《生化危机》重启才行。即使粗略估算,《生化危机》系列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也达到了约 12 亿美元,而索尼的制作预算不过是 3.13 亿美元而已——这还没算上实体碟销量呢。从第 2 部至第 5 部的《启示录》《灭绝》《战神再生》和《惩罚》,它们的首映票房均在北美排名第一,而收官之作《终章》更是以 4000 万美元的拍摄预算搏得了 3.14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该系列的票房之最。

这股「生化热」从 2002 年开始蔓延,当时由安德森一手打造的「零号病人」《生化危机》电影很快席卷全球,以 3300 万美元的成本豪取 1 亿美元的收入。这部官方授权之作,对于 2000 年代初的「电子游戏翻拍污名论」无疑是一记有力的打脸。

《生化危机》并非唯一一部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游改电影。同为安德森执导,1995 年上映的《真人快打》就以 1.22 亿美元的票房在当时独领风骚,而制作成本仅为 2000 万美元。而由西蒙·韦斯特 (Simon West)导演,2001 年面世的《古墓丽影》凭借扮演劳拉的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的人气,一举创造了 2.74 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哪怕考虑到 1.15 亿美元的大制作成本,其回报也仍然让人印象深刻。也别忘了斯蒂芬·E.德·索萨(Steven E. de Souza)在 1994 年改编的《街头霸王》?由尚格·云顿(Jean-Claude Van Damme)饰演的盖尔伤痕累累地将一帮坏人连招打倒,最终电影以 3500 万美元的预算得到了 9900 万美元的回报 ——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都因为可观的票房收入而跟拍了续集。

如果你想争辩「电子游戏的翻拍诅咒和污名」都只跟票房成绩有关,还是省省吧。《超级马力欧兄弟》可能确实是颗票房臭弹,即使按小制作预算来估测,其 3800 万美元的票房总额也弥补不了其 4200 万美元的成本。但这个数字放到一年后就已经毫无意义了,《街头霸王》用两倍于《马力欧》的票房成绩冲上榜单,刷下了后者可怜的数据表现。

 

电视剧没有票房数据可看,但它确有收视率,与票房所反映的观众眼缘无甚区别。网飞平台的《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就是一匹令人惊艳的黑马,在首周就一跃成为网站上热度第一的剧集。同样由网飞制作的《恶魔城》动漫也人气甚旺,在经过广受好评的原创四季之后,又将迎来新的衍生续集。流媒体的出现为一系列游戏 IP 的翻拍改编敞开了大门。可别忘记了索尼克、大金刚、马力欧和林克这些曾在周六早晨卡通连播上出现的游戏角色,想来它们才算是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真正鼻祖吧。

如果你想用差评作为有效的衡量标准,从而贬低电子游戏改编作品的价值,这个论点也并非无懈可击。影视评分网站烂番茄最近就公布了一期烂番茄指数表,列出了曾在影院放映且拥有超过 20 个专业影评的前 49 部游改作品,其中只有 5 部得到了新鲜番茄的评分(正面评价率超过 60%),从第五到第一依次是《刺猬索尼克 1》《刺猬索尼克 2》《大侦探皮卡丘》《愤怒的小鸟 2》和《狼人游戏》,而《狼人游戏》也是唯一一部得到了「认证新鲜」标识(正面评价率超过 75%)的作品。

但它们并没有算上视频点播和美国本土之外上映的作品,比如台湾地区的《返校》(2019 上映)有 86% 的正面评价,至今未被美国影评打分的日本《零》(2014 年上映),以及仍待在美国通过流媒体上架的印度尼西亚《鬼入镜:灵之鬼迹》(2019 年上映)。也别漏了《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的 100% 好评,《茶杯头大冒险》第一季的 69%(还在等第四季更新),还有最低一季评分也在 83% 的《恶魔城》(还有两季得到了 100% 的好评)。

在谈到游戏改编作品的时候,动画版电视剧常常被排除在外,而理由同样是令人发笑的污名偏见。「动画是给孩子看的」或是「电视剧就是要比电影次一等」。我们太习惯于用游改电影的票房高低来争高下,却不把那些知名度没那么高、可仍在持续出现的其他改编作品放在眼里、一并较量。

我们如何能说《最后生还者》就一定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明明在 2021 年的时候《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就已经惊艳过我们,被誉为第一部伟大的电子游戏改编作品?又或是选择性遗忘《索尼克》多部动画的大获成功,而它们的出现甚至比《超级马力欧兄弟》还早了一年(1992 年)?

到头来,我们总是在基于个人喜欢和影评打分来制造各种「污名」,但我们能保证这些评判质量的标准就是代表一切、毋庸置疑的吗 —— 真的有人能做到吗?长久以来,都有不少人喜欢那些被狠批为「不堪入目」游戏翻拍作品,而这些影评人却未必是游戏爱好者或者恐怖片品鉴家,这导致他们更容易给出差评(2000 年代前后的恐怖片粉丝想必了解这种低分轰炸之苦)。

安德森的《生化危机》在烂番茄上只得到了影评家 35% 的好评率,但观众评分却有 67%。巨石强森参演的《狂暴巨兽》只有 51% 的正面影评率,但观众评分却达到了 72%。安德森最近一部《怪物猎人》就是一部遭疫情封锁之难的烂片?只有 44% 的正面影评率,但观众评分却足有70%。

作为 IGN 的一名影评家,我很理解每个人都有资格抒发己见,但也明白一些内容聚合渠道的算法会如何放大负面情绪,而消弭掉那些对《狂暴巨兽》和《怪物猎人》持正面观点的声音,而我恰好是对这两部电影都给出好评的影评人。而《茶杯头大冒险》也正是因为人们爱看才不断得到续订,这点至关重要。

如果不是被编辑打住,我至少还会洋洋洒洒再用一千字的篇幅来说明为何《毁灭战士》(2005 年上映)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游戏改编作品之一。我确实看了它在烂番茄上的评分,但如果你要问我的个人看法?我像说很少有游改作品能够超过其高潮剧情,也就是主演卡尔·厄本(Karl Urban)在充斥着恶魔变种的火星基地中尽情开枪杀怪、犹如 FPS 速通的爽快感。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大翻白眼,但这纯粹是对于那些缺乏思考、一味污名化的观点的反击。或许你一辈子都没法喜欢上电子游戏的影视改编作品,但无可否认的是,仍有其他无数人顶住了外界的冷嘲热讽并取得成功。不论是《波斯王子》的死忠粉,《寂静岭》的拥趸,还是《刺客信条》的拥护者,这些个人喜好都是难以被大而化之地归结代表的。而之所以强调那些片面情绪,只是为了无脑地骗取浏览量。

所以,答案是不会。《最后生还者》不会打破电子游戏改编的诅咒,因为这个「污名」本身就不成立。那么《最后生还者》是否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凭借出彩的质量推动游改作品的合理发展?目前形势看来是可期的。

不过,这也是当代影评体系的沉疴——如果我们不引发对立或者哗众取宠,就很难引发更多关注。死守着「电子游戏改编作品都是垃圾」的残破论点确实简单,而要证明并非如此可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了。幸运的是,我很享受不时地接受挑战。而且我要对那些还能听进去的人放声疾呼,并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游戏改编作品的诅咒并不存在。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Matt Donato,翻译 Kayle,编辑 Kamui Y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