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战机中队 - 评测

有趣的故事配上易懂的玩法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的单人战役和宇宙间的原力一样也达到了平衡。游戏中不仅有同时扮演新共和国与帝国两大阵营的平衡,街机与模拟两种飞行操控风格间的平衡,还有华丽战斗与精彩爆炸场面的平衡。本作充满了粉丝向的彩蛋和讨喜的新角色,玩家通过不同驾驶舱操控简单易上手的战机,让太空缠斗趣味横生。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在全自动简易操作的经典作品《星球大战:侠盗中队》和高度复杂的模拟游戏《精英:危险》中找到了平衡。多数情况下,玩家只需拿起手柄就可以开始追歼敌机的战斗,不过也有一些新的玩法,比如调整油门来优化转向,在引擎、武器和护盾系统间转移能量,以及对敌方的导弹锁定做出反制。正是这些细节为太空飞行赋予了更多沉浸感,哪怕玩家不会驾驶真的飞船,也能在游戏中的战场上大展身手。

 

帝国的反击

约摸七小时的战役任务接续《星球大战:绝地归来》后的故事,玩家视角要在摇摇欲坠的帝国与刚成立不久的新共和国之间来回切换。通过将交战双方战机中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游戏创造了不少巧妙的桥段。有的任务让你突袭对方,而下一个任务就切换阵营让你收拾自己留下的残局。开发商 Motive Studios 以这种别具匠心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他们深知如何打造一款与完美融入《星球大战》宇宙的游戏。

这也要归功于有趣的角色阵容,主要是交战双方的队伍成员。无论是久经战事从未摘下头盔的帝国士兵,还是轻度原力敏感为义军同盟作战的前飞梭赛车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至于将任意队员打造成一名《质量效应》中的同伴角色也丝毫不会有违和感。

 

其实我更希望他们未来能出现在一款《星球大战》RPG 游戏中,因为他们在本作中的表现实在有限。玩家只能通过机库中的非强制对话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背景故事,而传达这些信息的手法往往也十分拙劣。尽管这些故事的剧本和演出非常优秀,却与《星球大战:战机中队》中发生的事件毫不相干。虽然我很享受与他们的对话,遗憾的是错过所有交流机会也不会影响主线故事的走向。

好在剧情本身不乏趣味性,围绕着新共和国新式战舰的开发与帝国的百般阻挠追击展开。虽然整个流程妙趣横生,但却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没有加剧战事,玩家也没有选择或质疑的空间,而两个中队从未如我所期望的那样发生直接冲突 – 因为这么做反倒能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尽管我们可以纵观冲突双方的视角,但本作似乎在尝试这一特殊的战役形式时错失了提高趣味性的机会。

 

话说回来,战役故事确实为玩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大多数任务不过是「在太空中朝某个目标射击」(毕竟这是整个游戏的核心)但每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却是这些任务间的差异所在,尤其是每过一两关就得在正反派之间切换。有的任务要求你劫持一艘歼星舰,而有的任务则要求你穿梭在飞船残骸间,利用旧式能量核心作为触发式雷场。空战本身相当优秀,也不会让人感到沉闷,但我还是希望任务目标可以更加多样化 – 比如,在狭窄的空间行驶或在某个星球的表面飞行(也可以是某个卫星大小的空间站,尽管当时两颗死星都已被摧毁)。

万幸的是,游戏场景充分展示出了《星球大战:战机中队》的美丽之处。尽管任务目标逐渐变得重复,然而在云雾缭绕的星云或破碎的卫星间穿梭,却赋予了别样的美感。这些任务中充满了战斗戏份,但多数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巧妙前奏,足够让你在发射激光炮前一睹这些壮观景象的风采。过场动画也同样精彩,让那些机库中的非强制对话显得像是开发完成后额外添加的内容。

钻进驾驶舱

那些让人沉湎的景色与音效设计同样延伸到了驾驶舱内,双方各四艘飞船都拥有完全定制化的舱内环境。各项参数更是直接在飞船的面板上展示,意味着玩家初次驾驶新机将面对改头换面的驾驶舱。我担保实操远比听起来更好玩,这都多亏了雷达,能量分配以及引擎控制等系统中直观的视觉语言。一切细节都让人难以置信,也让每艘战机都有了与众不同的感觉。例如帝国的支援机,TIE 收割者,玩家会坐在为双人飞行员设计的驾驶舱左侧,最初驾驶这艘飞船时总会撞上右边的一些东西,直到习惯了非居中的视角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帝国与新共和国双方都有四种战机类型,战斗机,拦截机,轰炸机和支援机,但每个派系的战机还存在着外观以外的差异。最大的差异莫过于帝国的战斗机,拦截机和轰炸机并没有再生护盾,但与有着护盾加持的新共和国战机相比,他们往往有着更强的机体强度和机动性。每艘战机还拥有不同的武器,机体,护盾和引擎以作进一步的区分,不过可选搭配取决于当前的任务目标。

 

整个战役中并没有成长系统或真正的可解锁物品,这个系统只存在于多人模式中。但随着更多战机配置选项的加入,这种突破束缚的感觉依旧非比寻常。调整配置会对战机性能造成重大影响,而正常难度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供你试错,不必认怂选择简单难度。所以除了尝试高难度和调整不同配置自娱自乐外,游戏并没有太多重玩性,但每个任务也有一些基本的成就型目标供玩家追求,每个任务都有单独的 0 死挑战,还有时长挑战,以及两个难度不低的支线任务目标。

飞向宇宙,浩瀚无垠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不仅全面支持 PC 和 PS4 上的 VR 操控,也同样完全支持这两个平台的飞行外设,让人另眼相看。我使用的设备是 Oculus Quest 转接 PC,除了必须在 2D 下尴尬地观看过场动画外(我猜想这也是机库对话如此设计的原因之一),VR 模式可谓超凡绝伦。你可以观察舱内的每一处细节,转动头部来追踪敌人方位,也能更容易观赏美妙的太空景色。在 VR 模式下游玩整个游戏实在是效果惊人,也让本作一举成为时下最出色的 VR 游戏之一。

 

VR 头显再加上飞行摇杆,体验就更加出色了,我甚至再也不想用回手柄。虽然这听起来很像客套话,但猛推节流阀扭动摇杆在歼星舰残骸中穿梭的沉浸感实在无与伦比。我也在 PC 上尝试了三种常见飞行摇杆。罗技 Extreme 3D Pro,图马思特 T.Flight HOTAS 4 和 Hori HOTAS 飞行摇杆(后两者由厂商为此次评测提供)。无论你选择哪种外设,也许都得重新设置一下按键布局,不过《星球大战:战机中队》为玩家提供了轻松的设置选项。

使用图马思特的 T.Flight 来进行游戏尤其过瘾,摇杆上有足够的键位供你分配重要动作。不过《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并不像《精英:危险》这等模拟游戏一样拥有众多键位待玩家管理,而且这套外设拥有兼容 PS4 和 Xbox One 的不同版本可供选择。我也很喜欢油门杆内置的中间档位,可以助你更快转向。The Extreme 3D Pro 也是相当实用的选择,但它油门杆更小,按键布局略微有些难用。而 Hori HOTAS 给人的感觉毫不适合《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它并没有太空大战所需脚舵功能,而且不少输入需要双击按键,让人感觉是专为《皇牌空战 7》而设计的(其实确实如此)。而且,这是一款专为 PS4 设计的摇杆,甚至在我的 PC 上只能被识别为手柄,所以我需要等游戏正式发售后在 PS4 版本上再测试该摇杆的手感。

 

对于那些渴望沉浸在《星球大战》世界中的玩家们来说,游戏中有大量选项供你调节 UI 元素是否显示,让你来选择是否通过仪表盘了解信息。正是这样的点睛之笔以及一众便利性选项,让《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做到了独树一帜,而不是委曲求全成为快餐式的套皮空战游戏。

总评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的单人战役是星战迷们的一场视听盛宴,在 VR 模式下更是如此。太空作战不仅扣人心弦,也在简易的操控方式和模拟系统之间找到了平衡,结合细节惊人的机体和座舱,为玩家带来了自 90 年代以来最还原的太空战机驾驶体验。虽然《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并没有充分利用其迷人的角色或有趣的敌我阵容带来令人难以忘怀的玩法,但单人战役依然讲述了一个《星球大战》味儿十足的故事。无论你身处光明与黑暗哪一方,都能感受到这股乐趣。

优点

  • 画面效果出色,支持 VR 模式,战斗场面火爆

缺点

  • 缺乏角色塑造,玩法相对单一

评测成绩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的单人战役是星战迷们的一场视听盛宴,在 VR 模式下更是如此。太空作战不仅扣人心弦,也在简易的操控方式和模拟系统之间找到了平衡,结合细节惊人的机体和座舱,为玩家带来了自 90 年代以来最还原的太空战机驾驶体验。

文章提及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

2020年10月2日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单人战役评测 8 分:如原力般平衡

8
优秀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单人战役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也在简单飞行和细节刻画上实现了平衡,VR 设备和飞行摇杆的加持下体验更加优异。
星球大战:战机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