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力欧仍然是任天堂最重要的角色

抱歉啦,林克

在 2017 年 10 月 27 日,《超级马力欧 奥德赛》登上了 Nintendo Switch。这已经是将近五年半以前的事情了,让人有点难以置信,但时间的推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尽管已经有了五年多的空窗期,但《马力欧》系列一直没有出正统续作,而任天堂也并没有到了需要赶紧出续作或是完全新作的地步,因为「马力欧」是个极其强大的 IP。它的运作方式就像是巨型的蒸汽锅炉:「马力欧」已经达到了火热的工作温度,只要持续、稳定地添加燃料,就可以保持极高的运转效率。马力欧是任天堂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甚至认为,其他角色拍马都赶不上马力欧的地位。就连林克都不行,甭管现在人们有多么期待《塞尔达传说 王国之泪》。

有趣的是,最初马力欧是因为任天堂没有拿下「大力水手」的授权才被创造出来顶班的。想象一下,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中,或许在某一个地球上,人们正在苦苦等待《超级大力水手 大电影》上映。

但在我们的世界,大力水手波派的对手布鲁托变成了名为咚奇刚的猩猩,而波派和布鲁托爱慕的奥莉芙则是变成了「Lady」(也就是宝琳),而波派本人,则是被一个名为「Jumpman」的大胡子普通人顶替了。

任天堂创造马力欧的初衷,本来只是要做出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配角,让任天堂日后的游戏有一些共同元素。而他也确实在很多任天堂的 FC 游戏中登过场,比如在《击拳热斗!!》里面当裁判,或者在 1984 年的《高尔夫》里面挥舞球杆。

 

虽然马力欧的造型是当年硬件性能不足的产物,但从这种限制中诞生的大胡子、红色连体裤和红帽子现在定义了整个任天堂。如果你把原始造型的任意元素展示给对游戏稍有些了解的人,他们都能猜出这是谁。连马力欧的帽子都成了《奥德赛》中的配角。(下一作会有一把会说话的胡子吗?小小期待一下。)

没有任何其他任天堂角色能有马力欧那么多周边。没错,《宝可梦》确实是个大 IP,也有无数周边产品,但是没有任何一只宝可梦能达到「超级马力欧」的影响力。

 

而且马力欧的戏路那叫一个宽,无论是 2D 还是 3D,无论是 RPG 还是体育游戏,无论是开卡丁车还是大乱斗,马力欧总能完美扮演他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这恰恰要归功于他那不起眼的起源故事,作为一个来救场的替代者,他几乎没有背景故事,但这也让他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对于马力欧的蘑菇王国冒险有个大致的认知,但是为什么马力欧要一路跳过木桶和火焰,最终抵达他的终点?游戏中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理由,所以他在游戏中的动力,就单纯只是抵达终点。

这种开放性,与另一位任天堂人气角色林克有着鲜明的对比。当然,我们也有大乱斗里的林克和《马力欧赛车》中的林克,但是在所有「塞尔达」游戏中,林克一直都是某个版本的「时之勇者」,这个绝妙的角色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解读的空间,容易让玩家代入,但是他依然受到一些规则和定位的约束,不太适合那些脑洞大开的实验性游戏。

 

此外,我认为整个《超级马力欧》系列简单易懂的玩法循环,让马力欧有了任天堂其他角色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个《超级马力欧》游戏里面,只要 10 秒钟就能把你需要知道的东西了解个差不多,而在 FC 上的初代《塞尔达传说》中,主人公的目标远没有那么简单明了。你开局的时候甚至没有一把武器傍身,现在我们熟悉这个套路了,但是对于不熟悉这个游戏的玩家来说,当你甚至都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探索海拉鲁的世界似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环球影城的「超级任天堂世界」现在都是以马力欧为主题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这也正是任天堂要拍《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的原因:任何其他角色都没有马力欧那样的知名度,也无法像马力欧一样人见人爱。这是精明的任天堂非常清楚的一件事。

 

英语和日期格式的一些小特点让 3 月 10 日这一天成为了「马力欧日」(英文中 3 月 10 日可以简写为「Mar 10,与马力欧的英文名「Mario相似),而现在它成了每年都要庆祝的节日,任天堂也会在这一天给很多马力欧游戏打折,并搞些纪念活动。这就是电子游戏的「星球大战日」,只不过没有玩谐音梗。

如果你仍然不相信马力欧是任天堂最重要的角色,那么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流行文化中,还有哪个角色有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任天堂在直面会上告诉玩家,他们在现实中复刻了马力欧的靴子?我想应该没有其他角色有过这样的待遇吧。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Seth G. Macy,翻译 王艺,编辑 Tony,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提及

Super Mario Odyssey

Nintendo Entertainment Planning & Development
  • 平台/主題
  • NintendoSwi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