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山姆·雷米版《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一切都是关于一个女孩。」

《蜘蛛侠:英雄无归》已经成为近期焦点,在此期间,IGN 将带大家一起重温那些年拍过的《蜘蛛侠》真人影片。首先,我们来聊聊 2002 年上映的《蜘蛛侠》。

又到世纪之交的影片怀旧季。《黑客帝国》的第四部影片《黑客帝国:矩阵重启》即将于北美地区上映,《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系列最近刚迎来 20 周年纪念,而《蜘蛛侠》也推出了本系列的大结局《蜘蛛侠:英雄无归》。

 

如今回首山姆·雷米版的《蜘蛛侠》,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开启了现代超级英雄漫改电影的热潮,在票房上收获了巨大的成功,第一部上映首周就突破 1 亿美元。不过,山姆版《蜘蛛侠》的故事让人怀旧的地方不仅限于那些熟悉的精彩场面,这部在 2002 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代表作本身就自带怀旧时代的印记,当时正处于美国历史的黑暗时期,该片的到来向业内展现了观众对简单朴实的作品的期望。

1962 年,蜘蛛侠这个超级英雄动漫形象由作家 / 编辑斯坦·李以及作家 / 画家史蒂夫·迪特科所创造,但《蜘蛛侠》的第一部影片在现代打造了这个角色的神话。不管是他与纽约的关系,他和玛丽·简·沃森的爱情,还是他对能力和责任的理解,这系列原创《蜘蛛侠》三部曲都为后世的《蜘蛛侠》影片设下了最初的标准。如今看来,这部距今差不多有 20 年历史的《蜘蛛侠》影片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在《蜘蛛侠:英雄无归》上映期间,我们将与大家重温各个《蜘蛛侠》系列影片,回顾彼得·帕克的荧屏史,同时探讨到底是什么元素让山姆·雷米的原创影片如此精彩,与大家一同深入了解其中令人难忘的细节。

首先,这一切都始于 ……

关于一个女孩的故事

影片的开场白体现了斯坦·李喜剧式的剧情引入,还让电影带有些许故事书的感觉。「就和其它精彩的故事一样,」托比·马奎尔在开场时说道,「这一切都是关于一个女孩。」

 

实际上,抛开剧情走向,这部影片也确实绕不开彼得·帕克和克里斯汀·邓斯特饰演的玛丽·简·沃森之间的关系。故事始于玛丽,也以玛丽收尾,而在这期间,玛丽也成为了情节和诠释主题的催化剂。

这部影片的设定就像那种「赢取女孩芳心」的高中浪漫喜剧,一个不起眼的书呆子经常受混蛋运动员同学的欺负,直到最后,邻家女孩被书呆子的真诚打动,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另一半。不过,《蜘蛛侠》也讲述了彼得·帕克如何在最后选择放手离开这个女孩。

在电影开始时,每一幕关键场景都以彼得视角展开。在一次校外郊游参观时,他正找借口给玛丽拍照片,结果不料被变异蜘蛛叮了一口,从此获得了超能力。后来,他决定用自己新得到的超能力去买一辆二手车(这为接下来的情节做了铺垫),只因他看到玛丽和她男朋友坐在他新买的跑车里兜风(这会儿她还在和乔·曼根尼罗饰演的闪电·汤普森交往)。

 

彼得对玛丽的单相思并没有一丝虚情假意,马奎尔用他小狗狗般的呆萌眼神体现出了这种真情实感,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是没过多久,他迷恋对象人生中黑暗的一面也很快浮现在观众眼前。

在学校走廊里,他与汤普森的打斗看起来挺酷的,但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给玛丽留下好印象。事实上,这反而让她感到害怕。甚至在彼得听到本叔(克里夫·罗伯逊饰演)那句经典的「能力越大,责任最大」之前,他就已经陷入了能力和责任的抉择困境。

他或许已经具备了把汤普森打得飞起的能力,但他粗暴的行为方式让玛丽想到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粗鲁、好斗的男人(在影片里,她似乎无法逃避这些人的存在),比如她的父亲不仅喜欢对她破口大骂,还会在大白天时当着别人的面骂她。

剧情后续,哈利(詹姆斯·弗兰科饰演)、诺曼(威廉·达福饰演)和她的老板也同样在她的生活中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彼得在汤普森身上「测试」了自己的力量之后,决定利用新获取的超能力去谋取个人利益,这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多米诺效应。

 

为了赚取买车钱,他悄悄参与了现实中的「摔跤锦标赛」。结果,饰演与彼得交战的冠军骨锯·麦格劳没能招架住他,而主办方也拒绝支付彼得应得的报酬。出于小小的报复心态,彼得故意放走打劫主办方的抢匪,即便他本来可以轻易制服暴徒。他甚至还用主办方说过的话来回敬对方:「这又不关我事。」这个劫匪得以顺利逃跑,随后为了抢车而杀害本叔。

整个事情的因果揭示了彼得试图打动玛丽和本叔遇害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场悲剧并没有阻碍彼得的恋情发展,但它把玛丽与事件的后果联系在了一起,导致彼得在影片结尾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选择牺牲自己与玛丽的关系。最后,他选择了责任。

 
蜘蛛侠战衣的真正灵感来源?

这个英勇选择背后带着苦乐参半的讽刺,因为尽管他们会做出一些愚蠢行为,但彼得和玛丽都有独特的韧性和乐观的心态。此外,尽管彼得选择远离玛丽,选择承担身为蜘蛛侠的责任,而不是继续自己的恋情,这也让玛丽在冥冥之中更贴近彼得的心。分手时,他承诺会当玛丽的朋友(呼应了他口中的「友好邻居」),而且蜘蛛侠这个形象也不断让人联想到玛丽。

当彼得第一次为新战衣绘制概念草图时,他在笔记本上备注「需要更多颜色!」随后,他敲定了红蓝配色方案,虽然这些都是比较微妙的细节,但他之所以会选择这个特定配色,也是因为他想到了玛丽。

在这个蒙太奇的画面中,一只象征性的红蓝蜘蛛爬过去,而背景则是玛丽的双眼。我们第一次看到蜘蛛侠的战衣时,也能看出是由红蓝线条勾勒出其轮廓,在此之前,影片出现了玛丽明亮红发和海蓝色眼睛的短暂特写。《蜘蛛侠》的确是一个关于某个女孩的故事。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某个城市的故事。

 

山姆·雷米镜头下的纽约

鉴于美国当时正处于 911 事件的阴影中,第一部《蜘蛛侠》的荧屏历史与纽约市的历史密不可分。《蜘蛛侠》最初的预告片和海报都有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形象,在袭击发生后不久,这些预告片和海报都在 911 事件后被召回。

历时八个月后,电影才最终上映。虽然影片不是故意这么设计的,但在那场悲剧之后,这是第一部描绘纽约城的主要电影之一,给观众同时带来了宣泄和慰藉。

高中毕业后,彼得从皇后区搬到了曼哈顿上大学,同时成为了一名业余摄影师。此时,蜘蛛侠成为纽约街头的热门话题,雷米捕捉到了纽约各个角落的人物形象,以及纽约市出现的各式本地口音和外国口音,每个人都对蜘蛛侠有着不同看法。

其中街头采访的部分与 911 事件后的另一部纽约影片,斯派克·李执导的《第 25 小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那部影片中夹杂了一段愤怒且蔑视的独白。斯派克·李执导的影片捕捉到了袭击事件后留下的破坏,而《蜘蛛侠》则是在袭击发生前拍的。因此,它更具有诙谐感,以及一种没有负担的乐观主义,成为大家迫切需要的回忆,让观众回想起纽约普通日常的生活。

 

这部影片也呈现了纽约阴暗混乱的一面,在那里,英雄和反派在灰尘和鲜血中上演最后一战,但即便是一些简单的细节(比如群演的选择),导演也花了很多功夫让其看起来更加真实。

在雷米镜头下的纽约,摄像机不断捕捉着那些并不符合「好莱坞」光鲜亮丽标准的人群。他们汗流浃背、怒气冲冲、脾气暴躁,也充满疲劳,似乎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面对镜头,接受采访谈论纽约市最重要的超级英雄时,也都是这副表情。

不过,这部影片让纽约人最难忘的地方可能是本地居民融入情节的方式,尤其是昆斯博罗桥上的那一幕。因为在雷米的影片中,每当出现为他人挺身而出的剧情时,纽约和蜘蛛侠就成了一个共同体。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绿魔(诺曼的另一个人格,演员达佛以极为卡通的风格演绎出了这一面)发表了一段邪恶演讲,表示大众的存在只是为了突显他自己和蜘蛛侠这样杰出的人物,而昆斯博罗桥上那一幕的高潮则直接打了他的脸。

 

当绿魔把玛丽和载满小孩的电车吊到东河上时,一些居民朝他头上扔垃圾(这是「纽约市」特殊的打招呼方式),这个举动暂时拖住了他的疯狂行为。

这个场景是 2001 年 4 月拍摄的初版,不过当时这些对话没有加到影片里。在 911 事件后,导演在重新拍摄时加入了新的台词,它们让大家想起了纽约市在恐怖袭击后那些令人动容的集体精神。其中一个旁观者附和道:「你敢惹蜘蛛侠,就是惹上全纽约的人!」另一个旁观者则表示:「你惹了我们其中一员,就得对付我们全部!」

尽管电影里特意加入了这些内容,但它对 911 的直接体现已经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现在回顾起来,它们也有了新的意义。有一幕剧情是蜘蛛侠冲入屋内抢救一名婴儿,满身烟尘的消防员和旁观者凝视着这栋燃烧的建筑,这些镜头强烈地唤起了那一天的恐怖景象。当蜘蛛侠怀抱婴儿,成功出现在众人眼前时,大家为之振奋,找到了宣泄的时刻。

在一个希望渺茫的时代,这部影片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而这种乐观精神已经开始让人觉得它属于过去的时代。从演员的表现到影片的制作,这种轻快的真诚感无处不在。

 

怀旧与真诚

与雷米的《蜘蛛侠》基调和主题最接近的影片是理查德·唐纳执导的《超人》,而《蜘蛛侠》也有向这部影片致敬的元素,当彼得扯开衬衣纽扣,露出底下的红蓝战衣时,梅姨(罗斯玛丽·哈里斯饰演)感叹道:「半工半读还得陪我,你又不是超人。」

这句打趣的台词不仅突显了彼得有着类似克拉克·肯特的善良品德,还点明了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超人无所不能,他是个有如神明般的外星人,甚至可以回到过去拯救自己所爱之人;而彼得只是个人类,他有血有肉,不论他多么努力,学校、工作、家庭、爱情和超级英雄主义组合起来的人生必然会让他为之付出代价。

更重要的是,雷米版《蜘蛛侠》和唐纳执导的《超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怀旧元素的应用。在唐纳于 1978 年拍摄的《超人》中,肯特一家的农场展现了美国中心地带繁茂葱郁、充满理想主义的景象,仿佛重现 20 世纪早期诺曼·洛克威尔的画作,与熙熙攘攘的大都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超人》以曼哈顿为设定和取景地点)。

 

同样地,位于皇后区的帕克家与曼哈顿的「混凝土丛林」也截然不同,而且它没有 21 世纪的任何地标建筑。和蔼的帕克夫妇和克拉克·肯特的父母也十分相像,他们说话抑扬顿挫,散发着童话般的甜蜜。

帕克夫妇的汽车、家装和电视机都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本叔时,他已经失业了,而此时报纸上的招聘广告都与计算机相关。年事已高的梅姨和本叔已然无法适应科技的发展(当时的科技刚刚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片甚至将彼得的超能力与绿魔的高科技装备形成对立,来突显他们与科技之间的斗争。最终,这些高科技设备也让反派自食其果。

本片的怀旧元素也影响了它捕捉彼得和玛丽关系的方式。雷米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视觉作曲家,虽然他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呈现自己擅长的恐怖元素(威廉·达福刚成为绿魔时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玩人》),但他也懂得如何在欲望和恋爱中加入各种小插曲。丹尼·叶夫曼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让影片呈现出了歌剧风格,捕捉到了史诗般且充满爆发力的动作场景。

 

不过,即便在那些更安静、亲密的时刻(甚至包括那些明显该紧张的场景),音乐还是会呈现出一种 20 世纪中期好莱坞浪漫电影的风格,给人感觉有点「腻味儿」。不过,这些配乐全都呈现得很到位。

影片从未隐藏它想要强化的情感,雷米的镜头聚焦于这些时刻,并无限放大它们,随着音乐的切入,跟着悠扬的旋律,向观众们慢慢展示着那一幕幕镜头。

 

彼得在医院里对玛丽含蓄表达爱意是关键的转折点,虽然严格来说,当时他依旧在撒谎(声称自己向「好兄弟」蜘蛛侠夸过玛丽),但自打成为蜘蛛侠之后,彼得对玛丽的表白让他感觉这是自己第一次能对旁人坦白的时刻。

对于他们双方而言,这种真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让他们想起来以往更加快乐、没那么复杂的生活,回想起影片里没那么愤世嫉俗、理想尚未破灭的时刻。因此,即便这部电影属于特定的时代,但它带给大家的感觉永不过时。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Siddhant Adlakha,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