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和《007》系列如何造就影视界的「严肃黑暗向」风格?

两大 IP 的自我探索之旅

今年是 IGN 成立 25 周年,一路走来见证了游戏和娱乐文化跨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了庆祝这段长久的岁月,IGN 25 周年纪念专题系列将聚焦于这些时代变迁,聊聊这期间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随着《蝙蝠侠》和《007》系列的复兴,电影行业中诞生的「严肃黑暗向重启」!

注:所谓的「严肃黑暗向重启」意在强调原作的黑暗、暴力和其他成人向元素。这一手法的优势是导演可以打造他们心目中的作品,体现艺术的严肃性,比方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影片。

 

更黑暗。更真实。更现实主义。

有一段时期里,不管是《超人》还是《白雪公主》,我们都期待影片能成为这样的画风。正如每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样,「严肃黑暗向重启」也出现了几次精品佳作。即便是那些已经成为套路的东西,在过去也曾是激发创造力的一扇窗户。

在 2000 年中期,电影行业最大的两个 IP 在同一时间重启 ——《蝙蝠侠》和《007》系列。这些影片成为了这一趋势的巅峰,并将「好莱坞」这种表达方式带入了主流意识。

「严肃黑暗向重启」这一趋势在 2005 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蝙蝠侠:侠影之谜》和 2006 年马丁·坎贝尔拍摄的《007:大战皇家赌场》达到了顶峰。这两部影片除了受到影迷和影评人的喜爱之外,它们的制作方法也十分相似。这两个 IP 最早都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而且都是《蝙蝠侠》和《007》系列中唯一原创的剧本。同时,它们也比各自系列的前几作更接地气。这两部成功的重启作品也为各自 IP 带来了新生。

 

当然,每一种趋势都逃不了相同的命运,「严肃黑暗向重启」也不例外。首先是新理念的引入,其次是有趣的构建期,创意人员一般会在这个时期发现新理念的价值所在,第三个阶段进入形式和功能融会贯通的巅峰期,这个时期会诞生一些伟大的作品。最后是不可避免的没落,慢慢地,这个理念将不再受到青睐。

新理念的引入

在 21 世纪中期,影片重启已经不算什么新鲜的概念了。90 年代的电影行业里充斥着各种 60 年代的重启影视剧,包括《迷失太空》、《复仇者联盟》和《圣徒》。而《007》和《蝙蝠侠》系列则在过去十年里对各自的影片模式做出了细微的调整。

马丁·坎贝尔不仅拍摄了《007:大战皇家赌场》,还导演了由皮尔斯·布鲁斯南出演邦德的首部《007》电影《007 之黄金眼》。在导演的眼中,这可能算不上是重启。

 

坎贝尔告诉 IGN:「当时,我只觉得『既然这是一部《007》影片,那我们就让它回归 90 年代,做出自己心目中的电影。』然后我们就这么干了,但它并不算是一部重启作品,而是多了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参演。很多人确实会问『我们该重启这个作品吗?它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那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 90 年代的哥谭,有三个演员和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导演试着去诠释蝙蝠侠的故事。

编剧大卫·山缪·高耶在接受 IGN 采访时表示:「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之前,《蝙蝠侠与罗宾》应该是这个系列的第四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那个系列变得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像 60 年代亚当·韦斯特演的《蝙蝠侠》电视剧,风格变得有点不对劲。他们对待影片的态度不够严肃。随着该系列的推出,影片的票房成绩也逐渐走低。」

但是,重新选角和另请新导演并不意味着重启,当然也算不上是「严肃黑暗向重启」。《蝙蝠侠:侠影之谜》和《007:大战皇家赌场》采取了更接地气的制作方式,但早在十年前,另一种创作媒介就已经应用了这种手法。

 

在 80 年代,漫画就开始流行这种趋势:以成人读者为受众的黑暗向故事。其中包括阿兰·摩尔创作的《守望者》和弗兰克·米勒设计的角色,比如夜魔侠。《蝙蝠侠:侠影之谜》的剧情参考了米勒创作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等,对《蝙蝠侠:元年》进行了更黑暗向的重新演绎。

米勒笔下的蝙蝠侠至今仍是该系列的经典形象之一。所以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见到了这个趋势发展前景的曙光。蝙蝠侠这位战士已经准备好接受新的事物,而且这种创作手法已经在行业里得到了验证。

 

有趣的构建期

在 1997 年,乔·舒马赫拍摄的《蝙蝠侠与罗宾》并不黑暗,至少不是现实主义风格。它的画风过于浮夸,票房不佳,当时大部分人好像都不太喜欢这部影片。在华纳兄弟盘算下一部的规划时,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时任华纳兄弟国际制作总裁。

博纳文图拉告诉 IGN:「当时,我们看到这个方向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时候去拥抱新趋势了。」

2002 年上映的《择日而亡》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特技过多,票房却创下新纪录的影片是第 20 部《007》系列电影,拍摄于《007:大战皇家赌场》之前。

「我觉得隐形车、冰宫、在浮冰上滑雪这类元素实在有点太多了,影片拍到那种程度,可以说是已经有点失控了。」坎贝尔表示,「制作人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们只是觉得有点过头了,得想办法做点什么,让一切回归正轨。」

这两个知名 IP 都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实际上,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它们都在一路下滑,让当时的制作方处于一个特殊的境地:他们愿意进行任何形式的尝试。

 

高耶表示:「在某种程度来看,《蝙蝠侠》系列可以说是已经陷入困境,而且在不断退步。我认为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华纳才选择尝试一些在他们看来更极端的手段。这挺讽刺的,因为『极端』指的是真正严肃地对待影片制作。」

除此之外,博纳文图拉补充道:「我们对漫画、漫画小说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用更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作品。我觉得当时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这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最早一批这么做的人,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电影行业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漫画的地位也变得更高了。」

当然,《蝙蝠侠》系列之前就在基调上发生过改变。蒂姆·伯顿在 1989 年导演的《蝙蝠侠》就是一部黑暗哥特风的作品,特别是与 60 年代的原版系列作比较。不过,这两个作品之间也相隔了 20 多年。

 

与此同时,《007》系列却从未如此彻底地转变过制作方向,几十年里,一直都重复冷战时代的套路,不是间谍,就是隐形汽车之类的元素。拍摄了这么多年,只出现过极小的变化。终于,《007》系列的资深编剧尼尔·珀维斯和罗伯特·韦德接手负责《007:大战皇家赌场》的剧本,而《蝙蝠侠》系列则去寻找新的个性导演,比方说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当然还有克里斯托弗·诺兰。

「克里斯托弗接手《蝙蝠侠》其实算是某种考验,证明他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博纳文图拉回忆道,「因此,对我来说,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制作人突然愿意进入这个领域,我肯定乐意跟随他。」

 

巅峰

《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 年)

《蝙蝠侠:侠影之谜》的重启并不轻松,这个原创的剧本节奏更慢,串起了以往的设定细节。这部影片探索了一个男人需要怎样的经历,才会选择打扮成蝙蝠的样子,成为一个义警。而这是《蝙蝠侠》系列前几作都没有的元素。他周游世界,把自己的仇恨和特权化为力量。这是个挺合理的设定,至少解释了蝙蝠元素的由来,比如蝙蝠车和蝙蝠侠战衣。

「克里斯托弗和我开始拍摄《蝙蝠侠:侠影之谜》的时候,我们就决定把『接地气』作为拍摄的理念,」高耶表示,「首先,克里斯托弗是个非常脚踏实地的制片人。他和我一样偏向于更严肃的题材,比如丹尼·奥尼尔和尼尔·亚当斯的作品,或米勒笔下的蝙蝠侠。那时候,《蝙蝠侠》这个系列已经变得支离破碎了。」

 

瑞秋·道斯是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系列》中的虚构角色,这个角色的引入和其他《蝙蝠侠》系列影片不太一样。她和其他设定元素一样,与布鲁斯的起源故事紧密结合。此外,该角色被设定成蝙蝠侠的青梅竹马和恋人,对布鲁斯和蝙蝠侠两个身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种设定奏效了。这部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意味着《蝙蝠侠》系列影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严肃黑暗向重启」又成为了复兴的趋势。

 

《007:大战皇家赌场》(2006 年)

《007》系列和《蝙蝠侠》系列一样,主角也没有合适的起源故事。尽管半个世纪以来,该系列一直在更换角色阵容,但制片人始终不敢冒险尝试邦德刚获得「双 O」头衔的故事。

【注:在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小说和衍生电影中,「00」指代的是特勤局的精英。 但在弗莱明小说中是以「双 O」或字母「OO」表示,而非数字「00」。】

坎贝尔回忆道:「他们当时拥有《007:大战皇家赌场》的版权,所以我们都表示,『我们必须彻底重启这个 IP,得让它变得更接地气,更黑暗写实,打造一个更冷酷的邦德,更贴近小说里的形象。』如果你看过小说的话就会发现,克雷格更接近原版的邦德形象,更严肃,同时也更黑暗。」

 

不过,《007》系列一直都在紧跟最新的趋势。在 1970 年代早期,黑人演员更多地走进了影视行业,所以他们就制作了《007 之生死关头》。最明显的例子是《007 之海底城》的结尾。在电影院里,最后的一幕写着「詹姆斯·邦德将在《007 之最高机密》回归。」

但是,在《007 之海底城》上映前几个月,《星球大战》(1977 年)刚刚上映,所以制作方就决定下一部先推出《007 之太空城》(1979 年)。(注:最终《007 之最高机密》于 1981 年上映。)

总而言之,在 2005 年,他们看到《蝙蝠侠:侠影之谜》的成功后,决定让邦德继续扮演他的特工角色,但主题得紧跟当时的潮流。尼尔·珀维斯和罗伯特·韦德写初稿的时候,保罗·哈吉斯在 2005 年末加入团队,负责完善剧本。当时,他甚至向记者直言自己的灵感来源:「我们要基于《蝙蝠侠:侠影之谜》对邦德进行类似的改造。」

 

不可否认,2006 年上映的《007:大战皇家赌场》的故事或多或少是根据伊恩·弗莱明的原版小说改编的。因此,薇丝朋·琳德,这个对邦德性格有真正影响的恋人角色,她成为《007》系列新的尝试,也成为《007:大战皇家赌场》的一部分。

不过,继《007 之金手指》之后,《007》系列就陷入了套路:个性鲜明的反派,企图颠覆世界的奇特阴谋,性格怪异的心腹,再加上一辆阿斯顿·马丁,里面装满了邦德派上用场的各种小玩意。显然,这些不再是《007:大战皇家赌场》的标配了,影片也对邦德的动机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到底是什么驱使他成为荧屏上的冷酷形象。

因此,「严肃黑暗向重启」多了两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新代表作。《蝙蝠侠》和《007》都是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他们成功地踏入了更黑暗、真实的世界,不但展现出耀眼、全新的一面,还票房口碑双收。尽管如此,这种趋势还是不可避免走向了第四个阶段。

 

逐渐没落

一次成功可能是侥幸,但在好莱坞,两次成功就意味着这背后隐藏着必然性。《蝙蝠侠:侠影之谜》和《007:大战皇家赌场》相继收获的成功导致其他 IP 纷纷觉得自己也有重启的必要。

高耶表示:「我还记得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之后,我被邀请到各大工作室里,探讨我们是否能为其他 IP 打造类似《蝙蝠侠:侠影之谜》的作品。我记得有一次,派拉蒙影业公司希望我为他们制作《蝙蝠侠:黑暗骑士》版本的《忍者神龟》,或按照《蝙蝠侠:侠影之谜》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模式,给其他 IP 打造类似的影片。」

 

当然,高耶继续为《超人:钢铁之躯》撰写剧本,为扎克·施奈德的影片体系设定了更黑暗的基调。《决战猩球》是 1968 年好莱坞电影《人猿星球》的重启作品,但设定比之前黑暗得多。诸如此类的还有《超凡蜘蛛侠》、《大侦探福尔摩斯》、《神奇四侠》和《白雪公主与猎人》等电影,继《蝙蝠侠:侠影之谜》和《007:大战皇家赌场》之后,这些影片都带着类似的黑暗基调以及更富有戏剧性的主题探索。

「我觉得在这些电影取得成功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里,你会看到一些超级英雄的剧集、概念和 IP 系列中出现了很多黑暗的情节,」高耶表示,「但最成功的版本还是它们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看了大量黑暗影片之后,你就会觉得偶尔回到过去,看一些快乐或没那么黑暗的东西还是挺不错的。」

 

高耶所言极是,「严肃黑暗向重启」似乎暂时走到了尽头,让位给了 MCU 中更愉快的多元宇宙基调。但毫无疑问,未来这一趋势依然会迎来新的机会。在某个时间点,电影又会朝着那个方向倾斜,然后某对搭档会尝试突破,拍出令大家惊艳的作品。

「反正顺其自然吧,好莱坞一直都在重复着某个循环,直到观众厌倦为止。」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Clint Gag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提及

007:无暇赴死

Metro-Goldwyn-Mayer (M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