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VR2 对比 Meta Quest 2:能否有一战之力?

PlayStation 未来头显的前景

不久前,Meta 举办了第二届年度 Meta Quest 游戏展示会,公布了一系列消息,其中包括一款全新的《捉鬼敢死队》VR 游戏。这场展示会在 IGN 内部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内容包括 Meta Quest 2 在 VR 市场中的相对统治地位(现在约占 78% 的市场份额),以及索尼的 PlayStation VR2 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否取得成功。

 

PSVR2 于 2021 年二月首次宣布,它据称将专注于 PS5 上「主机质量」的 VR 游戏,主要包括一些可以使用 VR,也可以不使用的混合型游戏。索尼在 CES 上正式揭晓了这款新产品以及配套的新「Sense」手柄,索尼确认它将配备高清晰度 OLED 显示屏,手柄追踪的红外摄像头,以及头显本身的四个摄像头。由 Guerilla Games 与 Firesprite 开发的《地平线:山之呼唤》将是一款「野心勃勃的 3A 叙事冒险游戏」,它似乎将成为索尼在这一新平台上打造的模范游戏。不过迄今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到底游戏阵容如何,甚至不确定它是否支持向下兼容。

当 PSVR2 最终推出时,它将成为一场关于 3A 级 VR 游戏能否吸引主流受众的测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拿来与 Meta 的一体机式头显比较。但 PSVR2 能凭借自己的优势取得成功吗?这些比较公平吗?下面是我们的想法。

PS VR2 会是下一款 PS Vita 吗?

资深新闻编辑 Kat Bailey:我们现在谈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Taylor,因为我实际上刚好买了一台 Meta Quest 2。我在《星球大战:战机中队》中好几次设置 Valve Index 出错后才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买了它(Valve Index)之后还没用过几次呢,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使用有线头显太麻烦了,因此我最终决定买了 Meta Quest 2。

 

我觉得这相当有标志性,自从索尼在 2016 年首次发布 PlayStation VR,VR 市场已经大不相同了。甚至在很早的时候我就意识到,VR 只有在大众市场上出现了便宜的高分辨率一体式头显之后才能够成功。Meta Quest 2 破解了这一密码,结果是它成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 VR 头显。

换句话说,我认为 PSVR2 很可能会成为 VR 版的 PlayStation Vita。我想听听你的想法,Taylor。

科技助理编辑 Taylor Lyles: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趣,Kat。早在第一代 PlayStation VR 问世之前,我就对 VR 很感兴趣了。作为一个拥有 HTC Vive 和 PSVR 的人来说,这两种设备用起来都很麻烦,因为它们都属于可选配件,需要其他硬件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当我最终买了一台 Meta Quest 2 后,我发现再也没有理由使用 HTC Vive 了。它不仅是款一体头显,有着自己的操作系统并可以轻松访问游戏库,并且当我想玩 SteamVR 的游戏时,我还可以用 USB-C 线把它连接到我的台式机上。

 

当我听说索尼宣布正在开发 PSVR 的后继机型时,我是持乐观态度的。不过也是谨慎的乐观,因为它仍是一款可选配件,需配套一台仍然很难买到的游戏主机。在过去的四年里,Meta 和旗下一体机的功能性已经成为了VR游戏市场的统治性力量。索尼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此考虑到对它不利的种种因素,你说PSVR2可能会遭遇与PS Vita相似的命运这一点并没有错。即便如此,索尼仍然能够从PSV的历史和Meta近期的成功中学到很多。PSVR2甚至有可能通过眼动追踪、触觉反馈与自适应扳机将VR市场推向一个新高度,尽管它的整体设计对当今的VR硬件市场来说已经过时了。

Kat Bailey:这个视角很有趣,Taylor。我认为你刚刚列举的特性绝对能带来更具沉浸性的体验,特别是眼动追踪。但即便如此,我提起 PSV 是由于 PSVR2 很可能会专注于主机质量的游戏,这让我想起索尼对 3A 品质掌机体验的执着,而任天堂则专注于低廉的价格、更好的电池容量与小屏幕体验,这对 3DS 这样的便携式设备而言尤为重要。PSVR2 的命运还将取决于索尼打算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它,不论是在市场营销还是软件支持方面。

 

在我看来,索尼之所以选择开发一款有线 VR 头显而非一体机,是由于他们更看重性能。这没问题,但我并不确定《战神》或是《地平线》VR 版本的吸引力是否抵得过拖着一根线。索尼需要去证明,这些特别的体验值得我们花钱购买一部麻烦的有线头显。

就像《半衰期:爱莉克斯》所展现的,我承认高端 VR 体验的确有不小的需求。但当我看到索尼将要推出一款不怎么成功的设备的后继者,以「更大、更好」为理念去对抗不那么先进却更加方便的竞争对手的时候,我会暗自想,「以前不也有过这样的事吗?」

Taylor Lyles:但是,PlayStation 侧重性能似乎不仅限于图形精度,或让事物在虚拟现实中尽可能逼真。他们希望推动虚拟现实游戏成为更加主流的选择,并丰富人们与这些游戏的互动形式。

如果你考虑 PSVR2 的独特功能,就会发现它有着将 VR 游戏推向新高度的潜力。PSVR2 有着眼部追踪,它的「Sense」控制器也支持触觉反馈与自适应扳机。这些功能将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体验,让玩家更加贴近他们玩的游戏。单单从手柄的设计上,就能发现索尼从第一款 VR 硬件中学到了很多。我们再也用不着 PS3 时代的「Move」手柄了!

 

它不仅能让你进一步沉浸在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世界中,也能为那些在传统主机和 PC 市场上式微的游戏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街机向的射击游戏与体育模拟游戏。

此外,我恐怕不同意称 PSVR 为「不怎么成功的设备」。尽管卖出超过 500 万台听起来不是很多,但要记住 VR 仍然是一个小众市场,特别是在 PSVR 最初发售的那段时间。作为第一款主机独占的头显,我们显然可以说 PSVR 推动了 VR 游戏进入主流市场。Meta 的 Quest 系列确实有更多的玩家,但考虑到 PSVR 刚发售时的 VR 市场 —— 那时市场上充斥着 HTC Vive 这样的笨重头显 —— PSVR 显然成功了吸引更多人尝试 VR 游戏。

Kat Bailey:我觉得你说得对,VR 能够展现出逼真虚拟世界也很重要。《半衰期:爱莉克斯》无疑展示了 VR 在这方面的潜力。即便如此,《工作模拟器》和《节奏光剑》的成功也表明,一款游戏不一定需要 VR 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才能成功。我甚至认为这些才是目前主流的 VR 体验,它们也完美契合 Meta Quest 2。

你还提到 PSVR 的销量超过 500 万台,但这对我来说还是太少了。因为 PS4 的用户基数超过 1.15 亿台,而 PSVR 的价格还相当有吸引力,并且在发布时还有着大量的市场推广。我很好奇你是否认为 PSVR2 的销量能否与 Quest 2 相匹敌,或是你是否认为 PSVR2 能够赶上或超过 PSVR 的销量?因为现今 PS5 的销量仍然不多,并且还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链问题。如果不行的话,PSVR2 还能以什么方式获得成功?

Meta Quest 2的评价仍然两极分化

 

Taylor Lyles:我相信 PSVR2 的成功不是用它能否超过 Meta Quest 2 的销量来衡量的。因为我不觉得它能超过,我也不觉得它需要超过。

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将是它如何利用 PS5 带来的技术。开发者需要制作能够充分利用 PSVR2 与「Sense」控制器中新技术的游戏,这是 DualSense 之后合理的做法。他们并不需要去说服 Quest 2 用户去购买 PS5 和 PSVR2;他们只需要说服那些拥有 PS5 的玩家去买一部头显就行了。

更多的第一方开发与发行的游戏也有助于它的成功。《地平线:山之呼唤》将是一个不错的开始,PSVR 时代独占游戏如《宇宙机器人:搜救行动》和《防火墙:零点时刻》续作也将大有帮助。如果它能带来一些从未登陆 PSVR 的大型 VR 游戏就太好了,比如说理论上能用 Meta Quest 2 玩的《半衰期:爱莉克斯》。

并且尽管 PSVR2 与主机绑定,和 Quest 2 相比时仍处于劣势,Meta 公司的声誉现在仍然是两极分化的。如果你关注了 Meta 及其子公司 Facebook 近年的争议,就会发现许多人并不信任 Meta 这家公司。有些人拒绝购买 Quest 2,因为它仍然需要 Facebook 账户才能登录。

 

这 Facebook 账号有什么好的呢?假定我有一个Facebook账号。如果我被封禁了或是想要删除我的 Facebook 账号,那这台超过 299 美元的东西就白费了,因为我不再能使用我的 Quest 2,也不能玩上面的任何游戏了。

Kat Bailey:我对 PSVR2 成功的担忧并非来源于 Meta Quest 2,而是来源于它本身的设计方向。我相信一体式 VR 设备将是 VR 的未来,即便 PSVR2 的性能更加强大,还拥有更优越的功能如触觉反馈手柄,但它仍然显得与潮流背道而驰。但你是对的,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 PlayStation 决定给予 PSVR2 多大的支持。如果它拥有一款别处都玩不到的真正杀手级应用,那它就会拥有一群忠实拥趸,并且唯一一款主机独占头显仍然是强大的卖点(不,抱歉,我觉得任天堂 Switch 的 VR 套件不算其中)。

我们很快就会知道,索尼的第一方开发者是否愿意将大量的资源投入一个比起主机占有量较小的平台,至少在一开始情况就是这样。不论如何,如果我们真的得到了《宇宙机器人:搜救行动》的续作,那我就对 PSVR2 心满意足了。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Kat Bailey、Taylor Lyles,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