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IGN 给这么多游戏评了 7 分或更高

IGN,你又打 7 分了

「评测」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你决定要不要花费金钱和时间之前,帮你回答一个问题:某个东西真的有广告或者前瞻里面说的那么好吗?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专门写篇文章,说某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东西很差劲,那不完全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与精力吗?当人们问我为什么 IGN 很少打低分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回答的。这背后有若干原因,但从来不是因为在该打低分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打。

现实情况是,每个星期有太多作品推出了,不可能全都评测。通常情况下,每个星期都会有大量新游戏、新电影、新剧集。但这些东西并非生来平等:大部分都让人索然无味或者一眼就能看出有多糟糕,大多数人完全不会注意到它们;有一些不算特别好,不过基本上值得体验;只有少数作品有大量的宣传、营销,并且备受期待。最稀有的情况是那些不知道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黑马,而这种完全没法提前预测。

所以鉴于 IGN 人力有限,同一时间只能处理那么多评测(如果把各个类别加到一起,我们每年大约会出 1000 篇评测),我们必须仔细筛选,选出哪些需要评测,哪些应该暂时忽略。

那么要如何选择呢?我们有几个办法。如果不是《GTA》、漫威电影或者《权力的游戏》级别的电视剧这种明显很重要的作品,我们会通过一些指标来判断广大读者是否有兴趣,比如 IGN 上相关新闻、预告片和前瞻的流量。我们也会借助一些公开的道具,例如谷歌趋势、YouTube 之类的。有很多人看了某部新电影的预告片?那他们很可能想要知道更多信息。YouTube 上只有几千点击量?估计不对 IGN 观众们的胃口,那么评测八成也会无人问津。

如果看到数据之后,我们还有些不敢确定 —— 或者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感兴趣,但是我们自己有兴趣——我们通常会冒一下险,评测那些我们认为足够特别、应该得到更多关注的作品,即便它们可能没什么热度,无法给我们带来流量。这种时候,那些体量较小的作品就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评测名单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没有评测某个东西,这不一定代表我们觉得它不好,或者没人关心它。很多时候都是时机的问题,比如说一年之中新作井喷的时候,我们手头的活儿太多,匀不出人手,等我们有空了,人们对它的优劣早已有了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等待人们会对评测感兴趣的时机——比如某个游戏要移植到新平台,或者影视作品要上线流媒体,有了更多潜在的玩家或者观众。

那么,为什么那些名头很响的作品很少低于 7 分,也就是 IGN 评测标准中的「良好」呢?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作品一看就没希望,甚至无法让人产生「说不定是部佳作」的想法,你可能打一开始就没有关注过它。人们不点相关的文章,不搜它,也不在视频网站看相关视频,我们可能也因此而没有评测。但如果它看上去不错,足以勾起你的兴趣,那最终成品通常至少能及格。尤其是那些预算很高的游戏,发行商们只有在足够有信心,认为口碑和销量都能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会坚持着掏钱把它做完。

想象一下:某个开发商在做一部尚未公布的游戏。(通常情况下,一部大作在公布或者参展之前,已经开发了两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尽管开发商绞尽了脑汁,但他们的创意就是行不通,大部分测试者都觉得不好玩。可能发行商还雇了一些自由撰稿人,写了几篇模拟评测摸底(签保密协议的前提下),而大部分模拟评测都是 5 分或者更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发行商觉得问题太大,光靠延期没法解决,大部分时候发行商就会取消这部游戏,把注意力转向更有前景的项目。虽然发行商可能已经砸进去了好几百万美元,但还是尽早切割比较划算,再花上大几百万去开发和推广一个糟糕的游戏只会烧掉更多钱。这种情况下,这些游戏甚至没有问世的机会,更别提被评测了。像这样我们还没听说就已经被取消的游戏不知凡几。

当然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最终还是会得以发行,而我们也会毫无顾虑地给它们打低分,比如《哥谭骑士》这样有大量宣发的游戏,或者《黑亚当》这样大名鼎鼎的电影,最后都只得了 5 分。

但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打造,最后却达不到 6 分(尚可)或者 7 分(良好)、8 分(优秀)乃至 9 分(奇佳)的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因此我们的评测大部分都在大于等于 6 分这个区间。这些大作都有足够的关注度,不用担心评测石沉大海,所以几乎都会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不是「好还是不好」,而是「有多好」。但如果是热度不太高、需要考虑一下的作品,那么我们更愿意介绍值得你体验的东西,而不是狂喷那些差劲的。这样大家都开心。

本文编译自 IGN US 相关内容,原作者 Dan Stapleton,编译 Tony,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