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CES 2025:AI 回归 GeForce,英伟达的又一次肌肉秀场 | IGN 中国

未来已来

当地时间 1 月 6 日晚,拉斯维加斯曼德勒海湾酒店人声鼎沸 —— 黄仁勋即将带着他的新核弹「GeForce RTX 50」系列新品,为今年的消费电子展(CES)拉开序幕。

受 NVIDIA 方面邀请,IGN 中国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与全球媒体一同参与了对黄仁勋先生的采访,并体验了一些现场演示的高级货。

对于玩家来说,最关心的显然还是新显卡到底多少钱,以及到底能给游戏体验带来怎样的提升。

今年的新卡的确也没让大家失望。

GeForce RTX 50 系显卡正式亮相

和 2022 年 RTX 4090 的首次亮相不太一样,在今年的开幕式演讲中,老黄一口气公布了四块新卡:RTX 5090、RTX 5080、RTX 5070 Ti 和 RTX 5070,陆续在今年 1 月末和 2 月上市,非常迅速。

50 系显卡采用了全新的「Blackwell」架构,使用 PCIe 5.0 接口、GDDR7 显存,支持 DLSS4(第四代深度学习采样),并且性能达到了上一代对应型号的两倍 —— 根据老黄的描述,新一代的入门款 RTX 5070 就能提供与前代旗舰 RTX 4090 相当的性能,而价格大概只要 1/3。当然这是单纯针对 AI TOPS 算力而言,实际应用场景还是有很大差异,我们后面单独说。

旗舰版 RTX 5090 的 AI 算力(张量核心)为 3352 TOPS,即每秒可以完成 3352 万亿次张量计算(RTX 4090 是 1321 TOPS),CUDA 核心数 21760,显存 32G,显示位宽 512 bit。

它的官方定价是 1999 美元(约合¥14656 元未含税),比 4090 还要贵上 400 美元。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官方途径只能买到 5090D,价格为 16499 元。

纯粹站在游戏玩家的角度,5090 与 5090D 在游戏性能上并无任何区别。再强调一遍:游戏性能并无任何区别。两者的 CUDA 核心数都是 21760,显存都是 32G,唯一的差异在于 AI 算力 —— 5090D 是 2375 AI TOPS,5090 是 3352 AI TOPS,因为限制令是仅针对 AI 算力的。至少在 50 系显卡中,我个人是不建议任何玩家以加价形式去买水货的,确实没什么意义,自己能原价买到或者确实有应用场景另当别论。

有关新显卡的价格,黄仁勋也坦言称「2000 美元的确不便宜」,但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希望获得最好的性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投资了顶级显示器、家庭影院等高端硬件的用户来说,他们愿意为最好的体验买单。」

接下来看看次旗舰。RTX 5080 定价 999 美元,大陆行货 8299 元,刚好是旗舰 5090 的一半,CUDA 数量为 10752,差不多也是一半。但两者最大的体感差异其实是在显存 —— 5080 的显存仅为 16G。无论高分辨率游戏、开放世界场景运算还是光线追踪处理,大显存的优势都是很明显的。

RTX 5070Ti 是 50 系唯一带有「Ti」后缀的新卡,性能比 RTX 5080 差一些,但依旧保留了 16G 显存,定价 749 美元(¥5491)。

RTX 5070 则是多数玩家最关注的新卡:549 美元(¥4025)的价格,能享受到前代旗舰的性能表现(靠 DLSS4),实在非常诱人。它的 CUDA 核心数是 6144,显存为 12G —— 只能说老黄的刀法依旧精准。

5070Ti 与 5070 将于今年 2 月上市,大陆行货价格暂未公布。

光看数据可能没什么概念,我们直接看官方提供的对比图。

考虑到游戏性能一致以及购买方便程度,我们采用 5090D 的数据。在运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与 4090 相比,不支持 DLSS 但拥有光追的《孤岛惊魂 6》大概有 30% 的性能提升,支持 DLSS3 之后的《瘟疫传说:安魂曲》大约有 40% 的性能提升。由于 RTX 50 系追加了 DLSS4,图表后面的《黑神话:悟空》《赛博朋克 2077》《心灵杀手 2》等新游戏的数据对比看上去更加明显。

大众卡 5070 方面,在开启 2K 分辨率的情况下,与 4070 相比,不支持 DLSS 的《孤岛惊魂 6》大约有 1.2 倍的性能提升,支持 DLSS 3.5 的《黑神话:悟空》等游戏的提升均在两倍以上。由于新卡的价格比 4070 上市时的 599 美元还要低,去年双十一刚买了新显卡的玩家或许真的感受到了「背刺」。

与 DLSS 3 相比,DLSS 4 的主要升级在于「多帧生成」。原本 DLSS 3 已经有了「插帧」功能,也就是利用 AI 算法在两帧原生画面中追加 1 帧,从而提升流畅度,而「多帧生成」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插入最多 3 帧画面,显著提升帧率。目前 DLSS 4 仅适用于 RTX 50 系显卡。

DLSS 4 对其 AI 模型进行了自 2020 年 DLSS 2 发布以来最重大的升级。DLSS 光线重建、DLSS 超分辨率和 DLAA 将由 Transformer 模型驱动,这是 Transformer 模型首次在图形领域的实时应用。而且,引入 Transformer 也能改善 20、30、40 系卡的体验。

目前已确认的是,支持 DLSS 3.5 的游戏就会升级支持 DLSS4,无需开发者做出任何额外优化,玩家即可通过 NVIDIA App 全新 DLSS 优设功能实现相关支持,因此后几款新游戏与不支持 DLSS 的游戏相比会有更加明显的性能差异。已支持此技术的游戏和应用目前有 75 款,未来还会持续增加。

如果说 DLSS 的意义是「提升游戏性能和画质表现」,NVIDIA 另一个核心技术 Reflex 2 的目的则是针对玩家的操作 —— 在游戏画面发送到显示器之前,根据鼠标和键盘的输入数据做出反馈,让玩家的指令更迅速地反馈到屏幕画面,也就是令操作更加「跟手」。这一技术支持全系 RTX 显卡。

笔记本版本的 RTX 50 系显卡除了常规的性能提升外,得益于 Blackwell 架构的「NVIDIA Max-Q」技术,还进一步降低了功耗水平,为笔记本的续航时间最多提升 40%。

AI 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今年的 CES 无疑是围绕 AI 展开的,功能各异的机器人、不断进化的自动驾驶、具有识别能力的智能摄像头……在新显卡发布会后的 Editor's Day 技术讲解活动中,来自 NVIDIA 的诸多工程师也演示了很多依托于 RTX AI 的「生产力工具」,我挑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简单介绍。

一直以来,AI 都是「被我们看见」的状态,用户可以通过各种视觉交互界面与 AI 进行互动。这次新发布的 Cosmos 世界模型,能让 AI 突破以往的物理局限,理解真实世界的因果逻辑、空间结构甚至物理原理。Cosmos 基于超过 2000 万小时的视频数据进行训练,提供 Nano、Super 和 Ultra 三个版本,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

Cosmos 是开源的,任何用户、开发者都可以在 GitHub 上免费获取。

基础模型方面,每一位拥有 RTX AI PC(也就是 RTX 显卡)的用户都可以使用 NIM 微服务来部署和访问生成式 AI 模型。

Project R2X 是其中一款使用 NIM 微服务构建的、拥有虚拟形象的 AI 智能体助手,同样具有视觉能力。虚拟形象采用生成式 AI 算法 NVIDIA RTX Neural Faces 渲染,结合 NVIDIA Audio2Face-3D 模型,生成面部表情非常丰富的虚拟形象。

借助 NIM 微服务,使用者可以跳过繁琐的模型管理、优化和后端集成,直接以自然语言对话形式使用顶尖 AI 模型进行创作,进行总结文档、记录会议、阅读视频等实际操作。接入摄像头后,Project R2X 还可以认知现实场景,跨越屏幕实现如「你手中有一个星巴克的马克杯」这样的精细识别。

NVIDIA Broadcast 是针对主播和创作者的 AI 工具,现已正式推出,RTX 2060 以上的用户均可免费下载。软件旨在为主播和创作者呈现出更好的直播效果。音频方面,它能过滤掉除主播发言外的其他一切杂音,如敲击键盘、电脑风扇、房间回音、电流杂音等等。视频方面,除了最简单的虚拟布景、面部补光等,还能进行人像追踪甚至眼神补正。

游戏中的 AI 实例

展会现场提供了一些基于 NVIDIA ACE 的游戏。NVIDIA ACE 是一套虚拟角色的 AI 应用系统,能让游戏中的 NPC 实现实时对话、自主反馈,甚至拥有自我意识,使用 ACE 小语言模型打造,均部署于本地,无需占据网络资源(但通常对显存会有一定的要求)。下面是一些展示案例,其中一部分会实装到正式发售的游戏中,也有一部分仅作为技术演示。

多年前凭借《暗影火炬城》收获大量关注的国内工作室钛核网络,在今年的 CES 中正式公布了同世界观的系列新作,暂定名「Zoopunk(动物朋克)」。

目前游戏已披露信息还不多,带到现场的是一段 DEMO 展示,演示了如何自定义自己的舰艇。在游戏中有一位名叫 Buck 的长鼻猴 NPC,玩家可以直接通过语音与其对话,要求他为我们的舰艇制作独特的涂装。我们可以直接对话要求他换个紫色的船体,再画上一个猫猫图案的 Logo,或是其他任何你能想到的创意,用不了几秒钟,你的飞船就会换上全新的「皮肤」。

我们还能与他聊一些其他话题,比如「你有女朋友吗」甚至「你怎么长得这么丑」,Buck 也都会做出合适的反馈。

这个看似简单的演示,背后应用了包括 AI 语音识别、语音转文本、大语言模型、实时面部表情生成、AI 绘图等等一系列应用。

游戏制作人张弢说,《Zoopunk》会是一款完整的动作游戏,CES 演示内容仅仅是作为技术展示,也会出现在正式版游戏中。

《绝地求生》则是带来了一套真正的陪玩 AI「PUBG ALLY」。不同于我们常见的 AI BOT,这款采用 NVIDIA ACE 构建、利用 Mistral-Nemo-Minitron-8B-128k-instruct 小语言模型打造的 AI 队友能够像真人一样,确确实实地为玩家提供一切必要帮助。

我在现场实际上手体验了一下 —— 的确是一位值得依靠的队友。我们能通过实时对话要求他帮你寻找物资、报点、提供火力支援,还能直接问他要子弹、当驾驶员,并且技术不差,正如宣传语所描述的那样,「Solo,but like a team」。

但开发者表示目前 PUBG ALLY 仅会作为技术演示,暂时还不会实装到游戏中,比较可惜。

国产热门「武侠吃鸡」游戏《永劫无间手游》PC 版也带来了基于 NVIDIA ACE 的本地推理 AI 队友,这也是首款与 NVIDIA ACE 合作实现 AI 队友的国产游戏,支持直接使用中文交流。

游戏中预制了几个不同的 AI 人格,性格、语音和问答反馈各不相同。功能方面,《永劫无间手游》PC 版的 AI 队友同样能够帮助玩家寻找物资、提供战场信息、辅助战斗,还能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比如陪聊。只是个人的体验感受这里的 AI 队友更加热情,热衷于在任何场合夸奖玩家的战功,并不断盛赞「永劫无间真是太好玩啦」,与「PUBG ALLY」那样冷静克制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发布会中还有一些尚未提供实机上手的项目,如《传奇 5(MIR5)》中会出现 AI Boss。在《传奇 5》中,AI 敌人会评估目前面对玩家的装备水平与操作习惯,同时对比以往战斗案例,为自己设计最佳行动方案,让玩家的每一场战斗都是独一无二都体验。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案例之外,还会接入 NVIDIA ACE 技术的游戏还包括模拟人生类游戏《inZOI》、解谜游戏《DEAD MEAT》、完美世界的 MMORPG《诛仙世界》等,相关信息都已陆续公布。

未来已来

黄仁勋在 CES 开幕式演讲中表示,如今的 AI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感知理解图像和文字,到能够推理和演算。

对于 NVIDIA 这家公司同样也是如此。经历了从 GTX 到 RTX 的数代更新,NVIDIA 已经从那个「为玩家带来最好显卡」的硬件供应商,进化成了一家「以 AI 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科技先驱。正如老黄在 Keynote 所说,GeForce 将 AI 带入了世界,实现了人工智能的普及;而如今 Blackwell 的发布,让 AI 又回过头来彻底改变了 GeForce RTX 50 系列显卡。

性能惊人的 RTX 5090 显卡、提高工作效率的 AI 应用、提升游戏体验的智能虚拟人……在通往 NVIDIA 发布会现场的路上,我注意到了一张印着「The Future's This Way」字样的宣传海报。普通用户或许不会在意那些复杂的技术名词与难以计算的庞大数字,但对任何人来说,AI 的发展都是为了让科技贴近生活。这句简单的标语,的确是最好的总结。

本文由 IGN 中国原创撰写,原作者 Zacky Zhang,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