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 掌机 X - 评测
散热、续航、握持感带来惊喜,偶发的系统 Bug 无伤大雅
如果说去年推出的 ROG 掌机正式宣告华硕加入了掌上游戏电脑这个新兴市场的混战,那么时隔差不多整整一年后正式发售的 ROG 掌机X 则对外展示了华硕对这个品类、这款产品有着多么认真的态度,充分表明他们绝非只是玩票而已。
虽然并非官方定义的后继机型而是增强版本,但几个主要提升项目都直指旧款的软肋,电池由 40 Wh 增加为 80 Wh,内存由 16 GB 升级为 24 GB,硬盘也从 512GB 扩充到 1TB,尤其是电池容量的倍增给实际体验带来了显著改善,毕竟作为一款便携式的掌上游戏电脑,能带出去玩并且坚持一定的时间是很多人买它的第一诉求。
核心硬件部分变化不大,CPU 同样采用 AMD 锐龙 Z1 Extreme 处理器,GPU 依然是内置的 RDNA 3 集显,但机身设计以及内部构造也进行了一番更新,包括新增加了一个 USB-C 接口,SSD 由 M.2 2230 升级为 M.2 2280,内置风扇出风口由 2 个增加到 3 个,详细硬件规格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官方总结图。
我们此前发表了一篇简单的上手开箱测评,包括握持手感和对 ROG 掌机 X 的最初印象等等,点击此处可以跳转阅读,这期正式评测将报告一些我们针对新机器的续航、发热、噪音、便携性以及最重要的系统稳定度、游戏体验方面的测试结果。
另外去年发售的 ROG Ally 掌机我们也做过细致的评测,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此处前往阅读。
机身、握持手感与散热
我因为没有使用过 Steam Deck 等掌上 PC 游戏设备,所以对重量没有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或是对比,拿经常玩的 NS 来对比也不合适,毕竟定位有很大不同。
只能说 ROG 掌机 X 虽然重量比旧款增加了近 70 克达到 678 克,与 Steam Deck 的官方数据基本持平,但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会觉得重。两侧的握把部分加厚 4.5 毫米,表面还做了「ROG」英文字母字样的防滑花纹处理,握住的时候给人很强的信心。
另外虽然造型和握持感有很大不同,但经过下面对比大家可以发现,ROG 掌机 X 的握把部分厚度已经几乎达到 Xbox 手柄的程度,而且整体造型偏圆润,旧款握柄上的两条楞状突起不复存在,人体工学设计十分到位,长时间握持也不会感觉手指或手掌的哪个部位特别吃力或是有膈手的感觉。
但碍于 678 克的机身重量,还是不推荐躺着玩这个机器,我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时,玩的时候也基本会自然而然地找个能够把两只手撑住的地方,比如办公桌或是大腿(坐地铁时),一直举到离眼睛更近的地方使用,时间稍长手臂还是能感觉到明显的压力。
正面按键部分采用经典的 Xbox 手柄键位布局,摇杆和十字键力反馈偏软,但并没有发生过误操作的情况,耐久度方面官方数据是经过了 500 万次的可靠性测试。机身上部两侧的 LB、LT、RB、RT 四个按键面积明显比前代更大,按压时的力反馈适中,但面积增大确实带来了更好的操作手感。
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是 ABXY 四个按键,首先本身的按压行程比较长,在玩一些需要快速按键的游戏时偶尔会因为过长的行程而导致我的攻击节奏被「卡住」,这也导致按键手感比较「松散」,不如 Xbox 手柄的按键紧实。
通过对比还会发现,ROG 掌机 X 的 ABXY 键顶端做得比较平,而 Xbox 手柄的 ABXY 键顶端的弧度明显会更大一些,按起来比较圆滑。后者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手指在几个按键之间快速转换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手感更顺畅,ROG 掌机 X 的按键本身当然能看得出来做工用料很不错,单独按下去不会觉得有什么手感问题,但实际使用时还是稍微会产生一些「涩」的感觉。这种按键设计跟 PS 系的主机手柄类似,但 DUALSHOCK 4 也好 DUALSHOCK 5 也好,都用短键程部分规避了这个问题,手感方面受到的影响不如 ROG 掌机 X 的大。
另外,我手里这台机器的 B 键行程会比其他三个按键要略长一点,导致同样用右手大拇指按压时会收到不同的反馈,连声音都有细微差异,希望只是公差或者装配的问题吧。
正面屏幕左右两边各有 2 个较小的按键,分别是截图/切换+控制快捷方式(左)以及Option+奥创中心快捷键(右),按键面积虽然看着小,但由于不错的按压手以及恰到好处的位置安排,既避免了误操作,使用的时候也很顺手。
在机身的人体工学造型之外,还有两个设计跟游戏体验息息相关但又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光看官方纸面数据根本看不出来,必须要实际上手测试才行,这就是机身发热以及风扇噪音。
这个部分ROG 掌机 X 的表现可以用惊喜来形容。首先说发热的部分,设计上虽然依然是两个风扇,但这次在两个主要出风口之间新增加了一个中部出风口,理论上散热效率会更高,官方数据是至多提升 24% 的气流流通量以及至多降低 6 度的屏幕温度。
就游戏体验而言,无论是运行《艾尔登法环》《极限竞速:地平线 5》这类 3A 大作,还是《失落城堡 2》《哈迪斯 2》等功耗较低的游戏,无论系统内置的效能信息显示内部温度是多少,两个握柄处都始终会保持一种温热但不烫手的触感,哪怕是我在 36 度的高温天气带着机器到户外的阴凉处进行游戏,机身握持处也不会感到明显的温度提升,这一点真的非常神奇。
同时,机身散热风扇的噪音也始终保持克制,无论是在安静的办公室,还是地铁等场景,风扇声音的存在感始终都不强,如果不是刻意把脸凑近出风口去听,有时候甚至会忘了风扇的存在。运行高负载游戏时吹出的热风应该也经过特殊的风道设计,位于屏幕正面的头部、面部不会有任何感知。而前代产品的风扇噪音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在这一点上 ROG 掌机 X 的进步十分明显。
总的来讲虽然并非官方定义的二代产品,核心硬件基本没有变化,但ROG 掌机 X 在整体外部设计上还是花了很多心思,而且都是一些对体验有真实提升的有效改动,比如握柄和散热。电池容量翻倍带来的重量增加在所难免,不过在数据上也只是跟 Steam Deck 持平,无论对使用还是携带的影响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值得一个好评。
基于 Win 11 系统的奥创智控中心 SE 再升级
和旧款一样,ROG 掌机 X 同样是基于 Win 11 系统搭建了「奥创智控中心 SE」作为推荐的操作系统,最新版本为 1.5,相较于以往有很多功能得到了升级。
不同于Steam Deck 基于 Linux 自制操作系统的做法,「奥创智控中心 SE」本质上还是 Win 11 里运行的一个程序,只不过 ROG 根据实际需要给这个程序赋予了很多的权限以及功能,希望最大程度协助使用者只使用摇杆加按键也能控制这台机器实现想要的操作,毕竟作为一台没有键鼠的掌上 PC,哪怕有触控屏幕的帮助,还是有很多操作会让人感到麻烦或是不称手,作为游戏设备,一些细致的调校、功能开关也是必须的,ROG 将他们全都集成到了奥创 SE 里。
如果以游戏机的角度来看,奥创 SE 的功能还是比较全面和强大的,开机之后会默认自启动。首页部分当然是已经下载好的游戏,支持 Steam、Xbox、Xbox 云游戏、EA app、育碧 Connect、GOG Galaxy 和 WeGame 这些游戏平台,选取之后直接会打开和跳转到相应页面(Steam 是大屏模式),当然操控方面也是直接适配了游戏手柄的控制,体验整体比较顺畅,只有部分功能可能还是会用到触屏操作,比如最小化的点选、屏幕上的报错或更新按钮等等。玩家可以直接在这些平台购买或下载游戏,完成后就会直接出现在奥创 SE 的游戏库里。
通过 Win 11 系统独立下载安装的游戏当然也可以单独添加,比如《绝区零》的 PC 版。智控中心可以根据每款游戏单独设定性能模式、显卡设置、按键摇杆映射、扳机死区、震动反馈、等效和色彩等多种选项,然后将其保存为游戏设置档。这样一来每次通过奥创 SE 打开游戏时都是个性化的配置,非常适合去匹配不同产品的能耗需求。
比如《艾尔登法环》至少需要 17W 的性能模式才能获得比较流畅的体验,而一些低能耗的 2D 独立游戏则使用最低的 13W 模式基本就足够了。虽说通过左侧的快捷键也能很方便地调出菜单适时调整,但显然提前设置好单独的功能档可以彻底避免忘记调功耗的问题。
屏幕左侧的奥创 SE 控制快捷菜单键是一个我使用非常频繁也非常方便的接口,任何时候按下都能调出最大 15 个(可自定义)常用功能,包括功耗模式、控制模式、键盘、FPS 限制、屏幕刷新率、屏幕分辨率等等,左侧还有屏幕亮度与音量的拨杆,只用一只手就能调整各种参数,体现了奥创 SE 细致的系统触达范围以及高度的易用性。
除了这些系统方面的功能以外,奥创 SE 还内置了一个内容平台,玩家可以在这里下载开机动画、壁纸等多种自定义内容,为这个系统软件添加一些个性。
游戏表现及续航
最重要的事情留到最后说,先讲结论 —— 电池加倍 ROG 掌机 X 很好地平衡了游戏操作、画面品质和续航表现,让一些经典 3A 游戏在相对可以接受的画质下的游戏时长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程度,使这台机器成为游玩一些没有推出便携版本的 PC 游戏的绝佳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相较于专精于自家平台产品的 Steam Deck,以 Win 11 系统为依托的 ROG 掌机 X 可以让玩家只需购买 PC Game Pass 会员(单PC平台只需 49 港币一个月的订阅费)就能在掌上体验微软旗下海量的游戏产品,从 3A 到 2D 独游的游戏表现都可以接受,更别说还有育碧、WeGame 等其他平台,以及单独安装的各种 PC 游戏产品。
编注:ROG 掌机 X 固定支持全局 1080P、900P 和 720P 三种屏幕分辨率,目前测试过的所有游戏也仅能在这三个分辨率之间进行选择,不能任意调整为其他分辨率。屏幕最大刷新率 120 Hz,可以在 120Hz 和 60Hz 之间切换。
3D Mark 跑分
离电状态下 ROG 掌机 X 一共内置三个默认性能模式,分别是静音(13W)、性能(17W)和增强(25W),接电源之后默认变成 30W 的增强模式(当然也可以调成低性能的几个模式),游戏表现在插电状态下会有明显的提升。
Time Spy 25W 增强模式跑分3334,去年的旧款 ROG 掌机同样条件下跑分 3076,性能提升约 8% 左右。在 CPU 不变的情况下达成这种提升,有可能是更大的内存和速度更快的 SSD 带来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测试期间内置能效信息显示机内温度最高仅为80 度左右(室内 25 度条件下),而且持续时间很短,跟去年同样用 3D Mark Time Spy 跑测试时的 90 度高温相比有明显下降,并且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哪怕这时候握住机器也完全不会有烫手的感觉,风扇音量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哪怕我一个人在家玩也几乎感受不到风扇声音的存在。
而切换成 13W 的静音模式之后,Time Spy 分数为 2022,与去年的 2442 分(15W 模式)相比下降约 17%,考虑到更低的能耗设定与调度策略,这个分数下降可以理解。这个模式显然不是用来玩大型游戏的,可能更适合看视频、浏览网页、看小说或是玩一些低负载的文字冒险游戏。
需要提醒的是多次运行 Time Spy 分数表现上下波动较大,25W 增强模式高点曾到过3400多分,13W 静音模式低点曾只有 1900 多分,评测中取第一次的测试数据。
《艾尔登法环》续航表现
尽管上市已经有两年多,对硬件的要求也不算高,但 DLC「黄金树幽影」的发布还是带起了又一股法环风潮,因此基于人气和代表性的考虑,我还是选择了这款游戏来进行 3A 游戏的续航测试。
1、17W 离电性能模式,1080P 分辨率特效全高(关闭光追),70% 屏幕亮度,游戏一共持续运行约 2 小时 30 分,电量跌至 10% 左右跳出电量低的系统提示,然后强制结束了游戏。
2、17W 离电性能模式,720P 分辨率特效全低(关闭光追),70% 屏幕亮度条件下,游戏一共持续运行 3 小时整,电量跌至 2% 时机器强制关闭,并且无法再次开机。
在 720P 分辨率的性能模式下游戏全程帧数稳定在 40 到 50 帧,室内小场景可以达到 55 至 60帧,机内温度在 60 度到 70 度,握持位置没有明显温度感;25W 增强模式下整体帧数会增加 10 帧左右,平均在 50 到 60 帧,但机内温度也会上升至 70 到 75 度,手把握持部位有些许温热感但并不烫手,相应的续航会下降至 1 小时 50 分至 2 小时左右。如果插电后选择 30W 增强模式的话,基本可以在 720P 特效全低模式下全程保持 55 帧以上。
再列举另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如果选择 1080P 分辨率特效选最高,哪怕插电状态下平均帧数也只有 30 左右,而且就个人体感而言,在这个 7 寸的小屏幕上,分辨率与特效的提升带来的感官升级其实并不明显。我在携带 ROG 掌机 X 外出时更倾向于选择能带来更长续航和更稳定帧率的模式。
《极限竞速:地平线 5》游戏内置性能测试结果
《极限竞速》系列向来以出色的优化闻名,尽管有着开放世界的巨大地图,但其赛事加载时间、车辆表现、天气变化等等效果都有着令人满意的表现。
25W 1080P 特效全低状态下运行内置性能测试结果为78 帧左右,降低为 720P 之后平均帧数达到 99 帧。17W 性能模式 720P 特效全低状态下帧数降低至 85 帧,也完全可以接受,哪怕在 13W 的静音模式下也能跑出 59 帧。
《绝区零》PC 版游戏表现
拿到机器之后我最想用 ROG 掌机 X 体验的游戏之一便是《绝区零》,作为主打动作体验的手游作品,在平板或者手机屏幕上「搓玻璃」显然无法体会这款游戏的精髓,而我平常的解法是用 iPad Mini 6 连接PS4手柄游玩,体验虽然也可以接受,但这样一来几乎完全牺牲了便携性,基本不可能在地铁这样的场景下使用。
而 ROG 掌机 X 不仅完美兼顾了操作与便携问题,而且还能享受到 PC 版《绝区零》更好的画面,甚至连震动功能也完整保留了下来,让战斗过程更具沉浸感。
实测 25W 增强模式 720P 分辨率中等特效,战斗时的平均帧数可以达到 55 帧左右,分辨率提升到900P 之后也有 50 帧以上,可能跟游戏初期的优化侧重点有关,但整体来看已经非常可用了。续航方面,25W 增强模式可以连续游玩 2 个小时左右,17W 性能模式约2个半小时,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
总结
在 Win 11 的基础上加个「锅盖」使其成为自己独有操作系统这个办法虽然听上去不太靠谱,能耗、稳定性、操作 Bug 等等都是可以想见的问题,但 ROG 通过两代掌机产品向大家证明,这条路并非走不通。
ROG 掌机X 通过合理的硬件堆叠部分解决了旧款产品中最为人诟病的续航问题,同时还将发热、风扇噪音、重量、机身尺寸、握持感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让玩家真正可以通过掌上设备部分体验甚至是享受 PC 平台 3A 游戏的乐趣,而没有为了便携性而牺牲太多其他元素,这实在是不太容易。不仅如此,ROG 掌机 X 5799 元人民币的首发预售价(正式版价格 5999 元)和旧款相比只贵了约 800 元,考虑到各个层面的软硬件迭代,这个价格还是比较良心的。
另一方面,我个人在使用过程中遭遇的奥创 SE 与 Win 11之间的诸多不协调与系统 Bug 也是不得不提的缺憾,偶尔甚至能达到让人抓狂的地步。其中最常见的意外莫过于摇杆与按键的操控覆盖范围问题,你永远不知道运行哪个程序、进行到哪一步操作的时候按键就突然失效了,只能通过在屏幕上点击才能让操作继续下去。
当然,如果你就把这台机器当一个纯粹的游戏掌机,忘记它底层的 Win 11 系统,也从来不指望用虚拟键盘来实现一些办公功能,开机后直接进入奥创 SE 不出来,那么遇到的问题肯定比我少,但这样一来似乎又浪费了它本应该具有的拓展性以及高度适应性,而这本来应该是 ROG 掌机 X 这类掌上 PC 游戏机相对于 Steam Deck 乃至 NS 主机最大的优势才对。
就现阶段而言,ROG 掌机 X 的游戏表现足够让人重新认识掌上 PC 游戏机,可以说物有所值,但如果您期待这台机器能够顺畅地实现更多原本 PC 笔记本应有的功能,那么就要做好遭遇各种 Bug 的准备,但考虑到新旧产品之间的巨大进步以及针对痛点用心改善的产品态度,我对 ROG 这套解决方法的未来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期待在未来奥创 SE 系统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本文由IGN 中国原创撰写,原作者 Kamui Ye,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优点
- 加倍的电池容量带来了实打实的续航提升
- 握持感、发热控制令人满意
- 价格相对比较合理
缺点
- Win 11 系统界面下有不少操作 Bug
评测成绩
ROG 掌机 X 通过合理的硬件堆叠部分解决了旧款产品中最为人诟病的续航问题,同时还将发热、风扇噪音、重量、机身尺寸、握持感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让玩家真正可以通过掌上设备部分体验甚至是享受 PC 平台 3A 游戏的乐趣,而没有为了便携性而牺牲太多其他元素,这实在是不太容易。